#当代开学图鉴#
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的四方法复习资料
一、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问题表现:学生写记叙文时习惯平铺直叙,情节缺乏波澜,无法给读者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导致文章平淡无味。
核心原因:缺乏对叙事技巧的掌握,未能有效运用情节设计方法制造故事起伏。
二、四种核心写作方法详解
(一)设置悬念法
定义:叙事时为吸引读者好奇心而设置的"关子",包括设悬和解悬两个步骤。
• 设悬:引起读者寻根问底的兴趣
• 解悬:解释事情原委和结局,满足读者期待
典型示例:
《驿路梨花处处开》:围绕草屋主人身份层层设悬,最终揭示真相——解放军盖屋、梨花姑娘照料、梨花妹妹们帮忙、"我"和老人修整的共同故事。
《带上她的眼睛》:开篇"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眼睛"主人和原因的疑问。
考点提示:中考常考对悬念作用的分析(如"文章开头设置悬念有什么好处"),或要求在写作中运用悬念手法设计情节。
(二)铺陈误会法
定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引起矛盾,推动情节跌宕起伏地发展。
典型示例:
旅游挑行李事件:游客因未收到找零而误会挑行李少年贪心,最终发现少年是出于感激自愿帮忙。
地球仪倾斜事件:督学、学生和老师对地球仪倾斜23.5°的误会,讽刺不学无术的教育现象。
考点提示:注意分析误会产生的原因及消除误会后的人物情感变化,写作中可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强化误会效果。
(三)抑扬结合法
定义:两种表现形式:
• 欲扬先抑:为肯定某人或物,先贬低否定再褒扬
• 欲抑先扬:为否定某人或物,先褒扬再贬低
典型示例:
《县长的笔记本》:辉因与县长有亲戚关系成为"常客",但县长在公开场合对其视而不见,最终通过让辉取"空笔记本"的行为巧妙提升其地位。
考点提示:重点掌握抑扬转换的转折点,分析这种手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四)情节突转法
定义:故意顺着某个方向发展情节,在高潮时笔锋突转,使人物命运或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典型示例:
《成绩》:老师先宣布"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人数一样多",让学生欢呼,最后突转"不及格人数和全班人数一样多"。
《好朋友》:麦克建议约翰选择漂亮姑娘,却索要有钱姑娘的住址,揭示其真实目的。
考点提示:中考可能要求分析突转情节的合理性,或在续写故事时设计出人意料的结局。
三、实战练习
小试牛刀:使用至少一种所学方法续写故事
材料: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写作提示:
悬念法:女生可能说"箱子里是我奶奶的骨灰,她想看看我的新学校
误会法:女生可能说"其实箱子有轮子,我只是在找轮子开关"
情节突转法:走到宿舍后发现箱子里全是气球,女生说"这是给新同学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