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迈向小学,孩子需要适应学习模式、生活节奏、社交环境、行为规范、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变化。家长如何帮孩子平稳过渡?
近期,记者采访了濮阳市清丰县第一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康福利。
幼小衔接没做好,孩子上小学后会出现5种不适应的情况
记者:为什么要做好幼小衔接?
康福利:小学语文、数学等课,每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知识要点。因此,孩子进入小学后,每天要按照课程表,定时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随意走动、玩耍。孩子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幼小衔接就是帮孩子在习惯、心理、知识等方面搭好过渡的桥梁,让他们进入小学后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记者:作为从教20多年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当过很多年一年级的班主任,您肯定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没有做好幼小衔接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哪些不适应的情况呢?
康福利:总结起来,有下面这5个方面:
1.生理方面:哭闹、感冒、不愿去上学等表现就是典型的不适应症状
去年9月,我开始带新一年级。班里有个小女孩,开学两周了,每次家长把她送到学校大门口,她就哭闹着不进校。家长没有办法了,给我打电话。我到大门口接她,她依旧哭闹。
我就跟家长说:“你走吧。”等家长真走了,小女孩一看没救星了,就乖乖跟我进去了。路上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来上学,她说一节课时间太长了,还不让玩。这就是典型的生理不适应。
进入小学的第一个星期甚至第一个月,孩子如果出现哭闹、感冒、不愿上学等表现,都属于生理不适应。
2.心理方面:听不太懂老师讲的内容,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大打折扣
在幼儿园,孩子主要以玩为主,老师对他们也多是鼓励和表扬。
但到了小学,学习任务加重,竞争慢慢出现。很多孩子刚入学都信心满满,可过不了多久,一些孩子发现课堂上听不太懂老师讲的内容,作业也不像在幼儿园时那么简单,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3.生活方面:喝水、上厕所、收拾文具等小事,都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心情
生活方面的变化也让很多孩子手忙脚乱。在幼儿园,老师会提醒孩子们喝水、上厕所,帮忙整理衣物。但到了小学,这些都要孩子自己来。
我见过不少孩子因为忘带课本或者文具,急得在教室里团团转;还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合理利用课间时间上厕所,结果上课时憋不住尿裤子了。这些看似很小的生活问题,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心情。
4.人际方面:孩子如果不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就很难融入集体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主动和人交流,就很难融入集体。小学的师生关系和幼儿园也不一样,幼儿园老师和孩子相处时间长,关系更亲近,但小学老师因为要负责教学任务,和孩子交流更多集中在课堂上,这也让一些孩子觉得老师很严肃,不敢主动和老师交流。
5.学习方面:表现为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听课,课堂上随意离开座位、说话等
在学习方面,孩子们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也记不住作业是啥;课堂上随意离开座位、说话等。
比如,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写作业了,有的还不知道拿本子;有的书都读一半了,有的书拿倒了还不知道;有的坐得端端正正,有的屁股上就像扎了针,左摇右晃的。
家长可以从这些方面帮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记者:那家长要如何帮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呢?
康福利:家长可以从习惯培养、心理适应、知识储备、身体锻炼等方面入手,帮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1.习惯培养
合理安排时间。家长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孩子学习、玩耍和休息的时间。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按时起床、睡觉的习惯。
可以利用开学前一个星期,调整孩子的生物钟:建议孩子每天晚上9:00睡觉,早上6:30起床。开学后,有些孩子不适应,可能会上火。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多喝水,以免生病。
学会保管自己的物品。教孩子学会保管自己的物品是一项基本技能。教孩子在自己的书本、文具上写名字,教孩子学会整理书包。每天晚上睡觉前,让孩子按照课程表,把第二天需要用到的书本、文具都整齐地放进书包里。
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多示范几次。这些看似小事,但做不好很影响孩子学习的状态。我就见过有的孩子天天从家里拿笔,还天天没有笔用。
让孩子自己记东西。开学后,家长每天要抽出点儿时间,指导孩子完成老师交代的事情,具体做法为一次提醒、一次检查、一次表扬。
例如:放学接孩子时,问问他“今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什么呀”;孩子做完了,完成得好,家长别忘了肯定孩子;孩子完成得不好或者没完成,家长也不要批评指责孩子,而要帮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再努力。
我们班有个孩子,家长每次问他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他都说不知道。连续几天后,他妈妈很生气,就跟我沟通。我问孩子为什么不记作业,孩子说他记不记作业,他妈妈都能问到作业是什么,所以他还费那脑子干啥!我告诉他,记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完成,后来他就好了很多。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进入小学后,孩子的很多事情,比如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都得他自己完成,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在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自理能力都很强。
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遇到了困难,家长可以帮助他们,但不要包办代替。
2.心理适应
这方面最主要就是让孩子对小学产生期待。
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到新学校参观、熟悉环境。开学前,带孩子认识上学的路线,告诉孩子学校的一些设施和活动场所,逐步让孩子熟悉校园环境,对学校产生好感。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家长千万不要说“上学就要吃苦”“上学后就没那么轻松了”“不好好学习老师会训你”之类的话,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让孩子觉得上小学是一件很光荣、很自豪的事情。
孩子进入小学后如果出现不适应,或者某些方面表现不太好,家长也不要急躁,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多鼓励、认可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接纳。家长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前提。
3.知识储备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专门的学习区域,比如放一张舒适的写字台、一个摆满书的书架等。这个区域要安静、整洁,让孩子一进入这个空间,就有想要学习的欲望,以此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要求孩子会认280个字,会写100个字,下学期要求孩子会认410个字,会写200个字。孩子一边学拼音一边识字,会非常累。
因此,孩子上小学之前,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教孩子认一些字。比如,家长带孩子逛街、逛超市时,可以教孩子认一认广告牌上的字;带孩子旅行时,教孩子认一认路标、指示牌上的字;等等。
4.身体锻炼
教育部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就提出:每天运动2小时,每天1节体育课,明确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家长每天安排适量的户外活动,陪孩子跳绳、跑步、踢毽子等,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为孩子在小学的学习生活打下体能基础。
END
作者:刘明喆
编辑:壮青青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