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策,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此外,将巩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群体资助政策,健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相关内容引起广泛关注,这些减免优惠能给家庭育儿带来怎样的便利?减免范围未来会不会扩大?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进行解读。
新政策直接降低家庭育儿成本
其实,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次国家明确的政策内容中有几个关键点,来听专家分析。
政策出台,谁是直接受益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高丙成:受益最大的是我们大班的幼儿家长,主要是能够直接免除了大班幼儿家庭的保育教育费。直接降低家庭的育儿的成本,减轻家庭承担的比例。
据红星新闻报道,8月5日,辽宁大连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女儿目前在大连一所公立幼儿园上中班,每个月包括保育费在内的费用在1100元左右,“这其中包含一部分教辅费用和杂费,保育费的话在800元左右。”
李先生说,因为他每年暑期和春节前后都会带女儿外出旅行,除去幼儿园的寒暑假,每年有8个月的时间需要给幼儿园缴费,“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免费一年的话,我可以省下大几千元。”
免除保育教育费的好处这么明显,那么,为什么只免除学前一年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 韩凤芹: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需要根据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分阶段有步骤推进。政策目标应聚焦于教育普及的程度与质量提升,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及教育结构的类型、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此次《意见》明确要求免除幼儿园学前一年保教费,意味着国家出台政策以进一步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对此各地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细化政策落地举措,但是前提是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有些地方财政情况好一些,但也有一些地方的财政情况弱一些,那就需要在政策落地的时候考虑平衡,以实现教育公平。”
何时能够实现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费全面免除?对此,储朝晖认为这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将实施的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免除的政策,后续如有相应政策也将会是一个逐步实施的过程。”
“我一直强调未来要进行的改进是由带有排序性的普惠,转向包容性的普惠,现在各地财政情况不同,对学前教育的补助程度也不同,未来应让所有孩子均等享受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储朝晖说。
根据政策,减免项目只针对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对于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要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超出部分可以按照规定继续收取。
如何理解?举个例子,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宝就要上大班了。如果当地公办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费标准是每月600元,那么,按照新政策,这600元的保育教育费,家长就不用再交了。对于同地区的民办幼儿园来说,每月也可以按照公办幼儿园的标准,减免600元的保育教育费。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除了保育教育费外,像被褥费、伙食费等,仍需按幼儿园标准缴纳,不在这次政策调整范围内。
民生负担做“减法”
政府责任做“加法”
减免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虽然看起来是政策的一小步,但是对于百姓家庭、社会发展来说,却是意义深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 韩凤芹:在经济层面,有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早期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数倍于投入的社会回报,免费政策有利于提高国家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能为劳动力市场储备高质量人才。
专家认为,在公平方面,免费政策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学前教育的资源差距,保障流动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机会,填补结构性缺口,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去辐射。
不仅如此,在目前我国财政收支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减免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教费,意义重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 韩凤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我国坚持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是投资于人的重要体现。它虽短期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但战略意义与综合价值是深远的。
我国提前五年
完成国际承诺
在国际上,学前教育通常是指面向3岁至小学入学年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双重属性。
我国将在今年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际上已经是提前完成了国际承诺。
从国际上来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鼓励提供至少一年的免费、义务、优质的学前教育,让所有儿童接受优质的幼儿发展、保育和教育。”为此,各国通过立法和政策规定落实学前教育国际目标,多数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年限、群体、空间、经费项目等方面有序推进,逐步扩大受益对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