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04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文|夏云
1引子:企业家从高楼一跃而下,有编师范生的录取线再上新高
这个夏天,互联网上两条看似无关的热搜,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残酷现实。
一边,是 企业家们在经济风暴中频频“避险”离场—— 至少5位知名民营企业家相继跳楼身亡;
另一边,是 高分学霸们蜂拥抢夺“铁饭碗”——师范、公安类专业录取线再创新高,甚至碾压众多985高校!
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层层扒开,看看背后的真相,以及它对我们未来的警示。
先来看看这些热搜的具体故事。
2025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高达51.2万人,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
一位朋友的孩子,高考成绩排名全省第958名(历史类总分634分)——这已经是妥妥的学霸水平,本可以轻松进入多所985高校。
但在亲友的劝说下,她放弃了那些名校,选择进入普通的师范大学历史专业。
为什么?因为这个专业承诺“4+2”模式:本科4年加硕士2年,直接免试获得高中教师资格和编制!
稳定啊,铁饭碗啊,这成了家长和孩子眼中的首选。
同样,今年高考季,非211/非985/非双一流的江苏警官学院,以“碾压式”分数线强势出圈,被网友戏称为 “江苏第三所985”。
它的公安类专业,99%的毕业生都能端上铁饭碗,起薪甚至超过当地公务员20%!分数线高到超过很多传统985高校。
这些高分考生,为什么宁愿放弃顶尖大学,也要挤破头去抢编制?
再来看另一边,今年至少5位知名企业家相继跳楼的消息,让全社会心寒。
还记得2010年的富士康“十连跳”事件吗?那时,大家指责“资本家”压榨员工。
但今天,跳楼的不是员工,而是老板们!
就在2025年7月27日,曾经的湖北首富、居然之家实控人汪林鹏坠楼身亡,这件事再次把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推上风口浪尖。
曾几何时,创新创业是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年轻人的殷切期待;
如今, 它却成了“低收益+高风险”的代名词——收益往往仅够养家糊口,风险却大到要以生命和自由为代价。
在这种环境下,哪个家长还敢让孩子去冒险创业创新?
于是,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奇观:两个画面并置,像一面镜子——“敢闯敢干”的企业家在风浪中离场,越来越多的高分学霸走向编制、走向讲台。
2 这种趋势意味着什么?
短期利好:课堂质量可能提升
更多高分生进入师范体系,能提升师资的学科功底、课堂设计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训练能力,这对基础教育质量绝对是正向刺激。
想象一下,未来的课堂上,老师们都是学霸级人物,孩子们能学到更前沿、更生动的知识!
长期风险:人才资源严重错配。
这个问题可就大了。教师队伍、公安队伍并不能消化那么多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如果最聪明、最敢拼的年轻人全涌向“稳定”,谁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
顶尖人才的缺失,会让创新力不足的后果在十年后集中显现:经济停滞、机会减少,大家的日子只会更难过。
社会氛围的变化:经济活力都会被蚕食
社会氛围也在变:“避免风险”比“创造价值”更被推崇,不只是教育内卷,整个经济活力都会被逐步蚕食。
另外,这些学生和学校提前锁定四年甚至六年后的“编制”,其确定性也值得怀疑。
多年后,社会环境变了,编制政策变了;学生本人也可能讨厌这份工作了——这些都是潜在的“暴雷”隐患。
就像过去一些名牌高校为了抢生源,提前“签约”优秀中考生,最后因各种原因无法兑现,闹得一地鸡毛。
3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经济不确定性高企:民营企业裁员、倒闭的消息频出,经营成本高、市场需求波动大,让“创业”或“入企”成为高风险选项。
企业家频频出事,更是放大了全社会的风险感知——谁还敢轻易跳进去?
其次,编制职业的稳定性被无限放大:师范、警官等专业的入编保障,像一颗定心丸,让家长和考生在选择时天然倾向于“风险最小化”。
第三,信息扩散与跟风效应:一位高分学霸顺利入编、生活稳定的故事,经家长群和社交媒体传播,很快形成“榜样链条”,大家蜂拥而上。
最后,基础学科的短期回报不可见:科研、制造业、工程等领域,长周期的回报模式,在当下功利化的择业逻辑下,吸引力被大大削弱。
年轻人看不到快速变现的希望,自然就转向了“铁饭碗”。
4 求“稳定”,才是最大的风险
短期看,稳定职业能缓解个人的不确定性,让你睡得安稳。
但长期呢?如果缺少愿意承担风险、开拓未知的企业家和年轻人,社会创新能力会持续下降,就业压力反而更大。
因为创造新岗位、提供就业机会的,往往正是那些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者和创新者。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创造了无数新职业、新岗位:从外卖骑手到直播带货,从新能源工程师到AI算法专家——这些机会,都是企业家和创新者“试出来”的。
如果这种动力被挤压,未来新增的就业岗位只会减少,教育内卷反而会更严重,大家抢的“铁饭碗”也会越来越少。
5 解决问题的关键:激发敢为天下先的动力
对政府
降低创业制度性成本:简化审批流程、减轻税费负担、优化融资渠道。
完善失败容错机制:创业失败者应有快速重返市场的通道,而不是被一次失败永久打上“污名”。
稳定市场预期:政策连贯性、透明性和可预期性,是企业家敢投资的基本条件。
对高校与科研机构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尝试项目、接触市场,而不是一毕业就被迫进入体制。
产学研一体化:让科研成果有更快的产业转化通道,让年轻人看到科研与财富创造的直接联系。
对社会与媒体
讲好企业家的正面故事:用事实证明,勇于创新的人可以成功,也值得被尊重。
平衡风险与成就的叙事:避免只呈现失败悲剧,让年轻人明白风险背后也可能是巨大回报。
6 结语:稳定与冒险,社会需要两条腿走路
当企业家在跳楼“避险”,高分学子在争抢编制岗位时,我们必须看到,这既是个人选择的理性,也是环境使然。
稳定的职业可以为社会提供秩序感,但只有敢闯敢干的企业家和创新者,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教育内卷的压力。
中国未来的活力,既需要站在讲台上的学霸,也需要站在风口浪尖的勇者。
让更多人愿意、也敢于去闯,这才是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