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也迎来了新生。
在新复旦步入正轨途中,校牌、校徽和日常文件、信纸、信封都要用到校名字体,开始学校采用的是毛泽东写给复旦周谷城教授信封上的“复旦大学”四字,时任校委会副主委的陈望道教授觉得还是请毛泽东主席专门为复旦题写“复旦大学”四字更好。为此,他于1950年底代表全校师生致信毛主席恳请题写新校名。
“敬爱的毛主席:
为了迎接灿烂的一九五一年元旦,并表示对您极崇高的敬仰,我复旦大学三千余员工、学生建议恭请您题‘复旦大学’四个字,将它缩制成校徽,放大为校门匾额,以为共同的标记。”
1951年,复旦大学收到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复旦大学”四字。
1952年,复旦大学校门。
从1952年开始,复旦大学校门挂上了毛泽东题写并放大形成的校牌,教职员工及学生也都戴上了由毛泽东题写并缩小制成的校徽。其中,教职员工用的校徽为绛红色,学生用的校徽则为白色,复旦大学档案馆至今保留着当年陈望道校长佩戴过的0001号校徽。
1965年,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60周年,校门迁至邯郸路220号。为建新校门需两万余元,但学校只能投入一万元,为此,陈望道拿出了自己多年积攒的稿酬一万余元。新校门建成后,采用了横排校门匾额。
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60周年而建的新校门
1952年开始使用的,作为复旦师生员工进入学校凭证的校徽,随着佩戴时间之久,遗失了不少。据统计,从1952年6月起到1955年4月,发出去的3786枚校徽中遗失了596枚,遗失率达15%。由于校徽的大量遗失影响到了学校的安全,学校决定启用新校徽。为区别新旧校徽,新校徽采用了简体字,由陈望道校长题写。
1956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复旦大学正式启用陈望道校长题写的简体字(陈体字)校徽,陈体字校名封笺也同时流布。陈体字校徽到1966年5月终止使用。“文革”结束后,恢复使用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复旦大学”繁体字校徽。
陈望道校长题写的校徽
复旦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固定的校庆日。1905年9月14日,复旦公学正式开学后,一直把9月14日这天作为校庆日。1938年3月2日,复旦大学召开校务会议又把1938年5月5日(复旦大学迁校北碚的立校纪念日)作为校庆日,与5月5日的校友节合二为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复旦大学获得新生。1950年5月8日,复旦大学召开校务会议,主持校委会工作的陈望道校长建议把上海解放纪念日5月27日作为复旦大学校庆日的建议,以庆祝和纪念复旦大学的新生。
202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年,又恰逢陈望道老校长诞辰134周年,特撰此文作为纪念。
原标题:《陈望道与复旦大学的校牌、校徽和校庆日》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晓雪
下一篇:教师资格证多少岁不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