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青年在“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开展中文课堂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研习活动。受访者供图
2025年暑期,兰州大学“数智技术赋能中文教学”中亚本土中文教师来华研修班课堂上,乌兹别克斯坦教师美琳的指尖划过平板电脑,智能教学软件操作步骤被逐一标注。
12年前,美琳从兰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怀揣翻译梦离开;如今重返母校,眼中满是对中文教学的新期待。这颗在兰大种下的中文种子,早已在中亚大地生根发芽。
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到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从英国伦敦到“一带一路”40国,一代代兰大青年带着西北的坚韧与包容,以中文为纽带搭建文化桥梁,让丝路民心相通愈发温热。
走向海外,培育中文生长一方沃土
“2013年离开兰州时,去西安要坐近10小时绿皮火车;如今地铁直达校门,高铁3小时就能到。”站在兰大校园内,美琳感慨城市变迁的同时,更振奋于研修班的收获。
“数智技术能让乌兹别克斯坦的中文课堂变样,教汉字、讲语法会更高效有趣。”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软件操作要点,还画着示意图,准备回国分享给同事。
美琳与中文教学的缘分,始于大学课堂。最初立志当翻译的她,因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焦浩老师一句“你会成为好老师”的鼓励,重新规划人生。
如今在塔什干国立经济大学,她珍藏着学生穆罕默德的书法作品——“中乌人民心连心,中乌友谊万古长青”15个汉字工工整整。“他中文天赋好,我推荐他帮助在乌中国人学乌兹别克语,两人成了朋友。”
今年暑假,穆罕默德跟朋友到中国旅行,逛过北京、上海后,拉着美琳说:“老师,我以后要去中国留学,也要做中乌友谊的桥梁。”
在美琳看来,中文教师的价值不止于教书。“‘一带一路’沿线企业缺懂汉语、知中国文化的本地人才,我们教的是语言,更是为两国合作培养‘桥梁型’人才。”
乌兹别克斯坦教师美莲与中文的缘分,始于高中时的孔子学院体验课。“孔院院长总说兰大好,说这里的老师特别温暖。”2016年,她如愿成为兰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
4年里,美莲跟着学校文化活动走遍中国:在成都尝火锅,在张掖摸丹霞岩石,在敦煌听丝路故事。“这些经历不是课本文字,是能讲给学生听的鲜活素材。”
大学校园的国际文化节上,美莲还摆小摊做乌兹别克斯坦手抓饭,受到广泛欢迎。“在食物香气里聊家乡文化,我才懂‘跨文化’是互相理解,不是单向输出。”
如今站在孔院讲台,美莲对发音教学格外执着。“我初学中文时把‘银行’说成‘银河’闹笑话,现在会带学生用手势练声调,让他们少走弯路。”
2023级兰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吴怡洁如今也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名中文老师。“孔院直接把3个初级班交给我,让我独立负责。”初到兰州大学共建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时,她满是忐忑。
第一堂课,吴怡洁从“你好”“谢谢”教起。学生们好奇的眼神、认真地跟读,渐渐驱散了她的紧张。“下课时有学生用中文说‘老师,下次课见’,那一刻我突然有了底气。”
这份底气,源于大学求学时的积累。导师邓文靖一句“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点醒了胆怯的她。此后,她报名教学技能比赛、参与志愿者选拔,熬夜改教案、反复磨试讲,笔记本记满知识点与心得。
“每一次复盘、每一轮反馈,都像给我搭了成长阶梯。”现在的吴怡洁,会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活动:教“食物”词汇时煮饺子请学生品尝,讲传统节日时带大家做中国结。
从丝路到世界:织就文化连心网
兰大青年的中文足迹,早已走出中亚,来到更广阔的天地。2025年春节,兰州大学共建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学生郭蓉蓉和同事穿着舞狮服“腾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没学过专业舞狮,迈碎步摆身子,活像‘幼狮’。”可当《喜洋洋》音乐响起,台下师生跟着鼓掌,两人渐渐放开动作。最后几十位老师组成长龙共舞,会场满是笑声。
“语言不通没关系,快乐和祝福能传递。”活动结束后,有格鲁吉亚学生用中文说“春节快乐”,还送给郭蓉蓉一幅山水画。
一旁的刘孟春铺开宣纸写春联。“福字倒贴寓意‘福到’,春联要讲究对仗。”他一边写一边讲解,还手把手教学生握笔。
学生采薇的中文名取自《诗经》“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最爱跟着刘孟春学古诗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起来像画,让我想起家乡的月亮。”
去年“汉语桥”比赛中,采薇把《诗经》句子揉进演讲稿,还背诵《静夜思》,最终获格鲁吉亚赛区二等奖。课下,她的书法从歪歪扭扭的“你好”,渐渐变得工整秀丽。
“面对这么热爱中文的学生,我怎么能不尽力教?”刘孟春说,这份双向热忱,是课堂里最温暖的风景。
考虑到教学对象多是中小学生,郭蓉蓉把中国传统游戏带进课堂。“他们活泼好动,单纯讲课效果不好。”她从国内带来毽子和跳绳,教学生玩。
一开始学生们不敢尝试,郭蓉蓉就示范、鼓励。慢慢地,大家不仅学会基本玩法,还琢磨出双人跳绳、旋转踢毽子的新花样。“有个内向的小男孩,学会踢毽子后变开朗了,每天主动找同学玩。”
在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兰大志愿教师任婷婷的“青春版”广场舞,成了校园开放日亮点。伴着《我的未来式》节奏,她和同事摆臂转身,吸引当地妇女加入队伍。
长桌上的中国象棋、中国结、手工摆件用于慈善义卖。有人问中国结寓意,任婷婷就讲吉祥结代表如意、盘长结象征长寿;有人好奇象棋规则,她耐心讲解“将”“帅”不能出宫、“马”走“日”字。
“看着他们认真倾听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像文化使者。”那天,任婷婷卖出10多个中国结,还收到不少中文课程咨询。
作为孔子学院表演团小提琴手,今年春天,任婷婷跟着团队走访伦敦十余所学校,参与新春文艺巡演。她与琵琶、古筝老师合奏《金蛇狂舞》《刀剑如梦》,中西乐器交织赢得阵阵掌声。
“演出后有学生问,‘小提琴是西方乐器,为什么能和琵琶一起演奏?’我告诉他,音乐和文化都没有国界,碰撞能产生更美的火花。”
为提升教学水平,任婷婷还参加欧洲国际中文教育教师技能大赛、牛津AI教育论坛。“看到其他教师的创新方法,了解AI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才能把更优质的教育带给学生。”
截至2025年6月,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累计派赴海外实习547人次,覆盖亚、欧、非、北美和南美洲40国,其中大部分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我们像散落在世界的点,连起来就是中文教育的文化网。”郭蓉蓉说,和海外同学交流教学故事时,总能感受到“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的力量。
“我希望自己能做一颗种子,让汉语之花在世界角落盛开。”任婷婷的话,道出许多兰大中文教育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