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专升本考试中,诊断学要求考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常见症状,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并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得出临床诊断,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
145.正常胃泡鼓音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呈半圆形。其上界为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右届为肝左缘。
146.正常睥浊音区在左腋中线第9~11肋间,宽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147.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148.巨大卵巢囊肿时,叩诊中腹部呈浊音,腹部两侧呈鼓音。
149.正常情况下肠鸣音约每分钟4~5次如每分钟超过10次且较响亮,称肠鸣音亢进,如明显少于正常或数分钟才听到1次,称肠音减弱。
150.腹主动脉狭抃机窄患者,在中腹部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下肢血压 低于上肢血压,严重者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151.腹水量多时,腹部视诊呈蛙状腹,触诊有波动感,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而听诊搔弹音可用于测量微量腹水。
152.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门梗阻、癌变。
153.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包括.腹水、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脾大及脾功能亢进
154.正常人直立,臀部固定条件下,颈段脊柱可前屈450度,后伸450,左右侧弯各 600旋转.
155.匙状甲多见缺铁性贫血高原疾病,偶见于风湿热甲癣等。
156.足内翻或外翻畸形多见于先天性畸形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157.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小腿,主要是下肢的浅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常见于从事站立性工作或栓塞性静脉炎者。
158.直立位时,两膝紧贴两踝不触靠拢,称膝外翻或X形腿
159.直立位时,两踝收拢两膝远离,称膝内翻或“O”形腿.
160.佝偻病患者,脊柱检査可发现脊柱后凸或脊柱侧凸,四肢检查可发现膝内翻/膝外翻。
161.进行前庭功能检查时,应询问患者有否眩晕、夜行困难观察患者有否眼球震颤等,若有以上症状需考虑耳蜗及前庭神经病变。
162.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称为瘫痪在程度上可分为完全性瘫及不完全瘫,在形式上可分为单瘫/截瘫/偏瘫)交叉性瘫。
163.常见的不随意运动包括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手足搐溺、摸空症。
164.共济运动的检查方法包括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动作、跟一膝一胫试验、Romberg征。
165.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
166.复合感觉也称皮质感觉包括皮肤定位觉体表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辨别觉。
167.角膜反射的传入通路是三叉神经,传出通路是面神经反射中枢位于脑桥。
168.上、中、下腹壁反射的中枢分别位于胸髓7~8节、胸髓9~10节胸髓11~12节双侧上、中、下腹壁反射均消失疎闪见昏迷或急腹症患者,一侧腹壁反射消失见于同侧椎体束病变。
169.不同部位损准伤,瘫痪的表现形式不同,如脊髓横贯性损伤时出现截瘫脊髓灰质炎时出现单瘫,内囊损伤时出现偏瘫,一侧脑干损伤时出现交叉瘫。
170.肱二头肌反射中枢位于颈髓5~6节肱三头肌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膝反射中枢在颈髓7~8节、跟腱反射中枢在骶髓1~2节。
172.脑膜刺激症包括颈项强直、Kermig征 Brudzinski 征。
173.Lasegue征为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腰骶神经根炎等。
174.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皆消失见于患侧三叉神经病变;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病变,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迷患者。
175.肌张力增加可分为痉李性与强直性两类,其15 折刀现象铅管样强直齿轮强直中因锥体束受损表现为折刀现象椎体外系伤害,表现为铅管样后者若伴有震颤,可出现强直。
176.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魏氏血沉法的参考值为:男<15mm/、女<20mm/h、血沉检测常用抗凝剂是枸橼酸钠。
177.在判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验结果时,应该考虑血液总量的变化、血浆总量的变化和生理与地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178.红细胞染色异常包括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和嗜多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