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宋 萑(huán) 来源: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过去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了“一潭水”“源头活水”的说法,然而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水”的隐喻恐怕不足以比拟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近发布的《OECD教学罗盘:重新构想教师作为课程变革的推动者》中所言:“在一个以复杂性、变革与不确定性为特征的时代,教师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世界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韧性和合作精神的变革主体,同样的要求也必须适用于他们的教师。”要在数智时代成就未来人才的创新价值和独立人格,或言,培育人之为人且不为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独一性,我们需要超越知识、能力、伦理的三元框架来思考教师的新素养。
其一,能动性素养。不确定性是数智时代的核心关键词。要为一个充满变化、不可预测的未来培养人才,教育者必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持续进行决策-行动-反思-调整,这恰恰需要理解把握情境与规则、构建解决路径与策略、做出伦理判断与决策等一系列能动性素养来支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不断介入教育领域的当下,AI可以提供信息资源,甚至是参考答案,但唯有教育者方能决定“为何行动、为谁行动”。这种能动性并不仅限于教师个体,还包括协同能动性(co-agency)、集体能动性(collective agency)。因此教师还需具备和AI智能体及其他教育者协同决策、共同行动的素养,特别是要具备相关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来与AI协同工作,例如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合理使用AI工具、科学解读AI生成的数据、确保学生与AI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监管和纠正AI使用中的算法偏见等等。
其二,变革性素养。持续创新是数智时代的发展动力。要培养富有创造力、探索精神、耐挫力及坚毅品格的未来人才,教育者需要善于营造安全包容且支持变革的学习空间,需要勇于自我省思并持续调适和更新教学实践,需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新思想并能灵活尝试。教师的变革性素养体现在两个层阶。一阶层面是教师自身要乐于尝试、勇于冒险,愿意跨界学习和突破发展舒适圈,能够深入到教育观、学习观的层面来审视自身实践,从而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尝试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且能管控由此带来的风险。二阶层面是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鼓励学生挑战既定的观点和信念,推动他们质疑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甚至去解构知识背后的基本假设,从而支持学生成为当下和未来的变革者。
其三,关系性素养。抵御原子化是数智时代的关键课题。要让未来一代避免陷入过度化人-机二元沟通所带来的交往假象,教育者需要重申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这一教育关系体现在:教育者能与学生共同创生、彼此聆听、相向而行的对话关系;能尊重包容学生、同理受教育者、关心儿童生命完善的主动关系;能通过教学唤醒学生主体性、带领儿童与世界对话、引领学生主动拥抱教育中美丽风险的赠予关系。当然,教育者同样需要具备构建师-机-生这一新型互动关系的能力。一方面要善用人工智能工具支持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形成更为良性有效的师生互动;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根本原则来引入人工智能,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技术而不过度依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力以破除信息茧房,为学生提供超越数据与算法之上的有温度的反馈。
数智时代的到来催生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并且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除上述三种素养外,身处数智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还有很多,诸如数字素养、社会情感素养、设计素养、分析素养等,这些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正在成为形塑未来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是能动性、变革性和关系性这三种素养尤为关键,它们关乎教师在数智时代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和独一性价值,更关乎教育作为“人与人相遇、交往与生成”的本真存在。唯其如此,教育者方能在数智时代探索出不惧未知性、富有创新性和深度交往性的主体化教育实践。
(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5年第9期 · 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