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常听家长们问“怎么才能让孩子变聪明”,其实聪明不是天生的“高智商”,更多是后天培养的“思维力”——比如遇到问题会思考、看到新鲜事物会好奇、遇到困难敢尝试。
而这些能力的养成,往往藏在父母日常的小习惯里。
1、父母保持“好奇提问”的习惯,能激发孩子的思考力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总习惯直接给出答案:“天是蓝的因为空气散射”“小鸟会飞因为有翅膀”,却忘了“提问”比“给答案”更能锻炼孩子的思维。
邻居家的男孩乐乐,从小就爱追着妈妈问“为什么”,而乐乐妈妈从不说“你记住就行”,反而会反过来问乐乐:“你觉得天为什么是蓝的呀?”“小鸟要是没有翅膀,还能飞吗?”
有一次乐乐问“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妈妈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带他去公园捡了不同颜色的树叶,问他:“你看绿色的树叶和黄色的树叶,摸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树叶变黄,可能和阳光、水有关吗?” 乐乐抱着树叶观察了半天,还自己跑去查绘本,最后兴奋地跟妈妈说:“我知道了!树叶里有绿色的东西,秋天它变少了,就变黄了!”
慢慢的,乐乐遇到问题不再只等着妈妈给答案,而是会自己先琢磨、找原因,上小学后数学题里的“思考题”,他总是做得又快又好。
父母的“好奇提问”不是“故意刁难”,而是用问题引导孩子观察、思考,让孩子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答案”——这样的孩子,不仅思维更活跃,遇到问题也更会想办法。
2、父母坚持“陪伴阅读”的习惯,能拓宽孩子的认知边界
很多家长觉得“陪孩子阅读就是念绘本”,其实真正的陪伴阅读,是和孩子一起“走进故事”:聊聊故事里的角色、猜猜接下来的情节、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经历,这些互动会让孩子的认知更立体,思维更开阔。
阿琳从女儿萌萌1岁起,就坚持每天睡前陪她读绘本。一开始是指着图画教萌萌认动物、认颜色,等萌萌大点了,阿琳就会故意“留悬念”:读《小熊过桥》时,会问萌萌“你觉得小熊害怕的时候,该怎么办呀?”;读《小蚂蚁搬西瓜》时,会跟萌萌聊“你要是小蚂蚁,会怎么把西瓜搬回家?”。
有一次萌萌看了《海底世界》的绘本,突然跟阿琳说:“妈妈,我们要是能像小鱼一样在水里呼吸,是不是就能看到真正的鲨鱼了?” 阿琳没有笑她“胡思乱想”,反而说:“这个想法好有意思!我们可以一起查资料,看看人类怎么能在水里长时间停留呀。”
现在萌萌上幼儿园,总能说出很多“奇怪又有趣”的想法,老师说她“思维特别活跃,像个小问号”。
陪伴阅读不是“完成任务”,而是通过故事和孩子互动,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积累更多的“思维素材”——这样的孩子,不仅想象力更丰富,遇到问题也能从更多角度思考。
3、父母践行“鼓励尝试”的习惯,能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
很多家长怕孩子“做错事”“受伤”,总习惯帮孩子把事情做好:玩具掉了帮孩子捡、积木搭不好帮孩子搭、鞋带松了帮孩子系,却忘了“尝试”和“犯错”才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李姐家的儿子小远,3岁时想学自己穿衣服,李姐没有说“你穿不好,妈妈帮你”,而是在旁边耐心看着:小远把扣子扣错了,李姐就说“你看看,是不是这里有点不对呀?再试试会不会更好”;小远把裤子穿反了,李姐就笑着说“你看裤子的口袋,是不是应该在前面呀?”。
一开始小远穿衣服要花很久,还总出错,可李姐从不说“你真慢”,反而每次都表扬他“今天比昨天快了一点”“这次扣子扣对了三个,真棒”。慢慢的,小远不仅能自己穿衣服,还学会了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洗袜子,遇到问题会说“我再试试”。
上小学后,小远遇到不会的数学题,会自己画图分析,实在不会才找老师问,老师说他“特别有韧劲,不怕困难”。
父母的“鼓励尝试”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孩子需要时给点提示,在孩子犯错时给点安慰,让孩子知道“犯错不可怕,再试试就好”——这样的孩子,不仅动手能力强,遇到问题也更有勇气和办法解决。
写在最后
其实父母的小习惯,就像孩子成长路上的“小路灯”,不用多亮,却能照亮孩子的思维之路。多一点“好奇提问”,让孩子学会思考;多一点“陪伴阅读”,让孩子拓宽认知;多一点“鼓励尝试”,让孩子敢于探索。
这些习惯看似简单,却能在日复一日中,让孩子的思维慢慢变得活跃、开阔、有韧性,一点点变聪明。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