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航美女教授何静火了!一般大学生跨界学习最多2次,何静却跨界3次,从川农资源学院本科,到矿大北京硕博,似乎从农学换到地理信息,更绝的是,再次换到清华新传学院博士后,极为罕见。这也算了,入职北航后,北航官网介绍其主持20余项国家级课题、发表40余篇论文。对此,网友褒贬不一,不少人质疑是否有硬核背景?
在这个连奶茶店都讲究"跨界联名"的时代,北航何静教授因为3次换专业的教育背景,意外成了学术圈的"争议顶流"。当网友拿着放大镜检视她的40篇论文时,可能忘了自己国庆节前用ChatGPT写工作总结的双标行为——这届网友对名校年轻女教授的苛刻程度,堪比婆婆挑选儿媳。
何静的跨界履历确实像学术界的"混搭风穿搭"。本科玩地质罗盘,博士搞卫星地图,博士后突然研究起网络谣言传播,现在又成了AI技术专家。这种看似任性的专业轨迹,让某些专家痛心疾首:"学术传承还要不要了?"
对此,有网友一眼看出,何静表面上看转行3次,实际只跨界了2次,甚至可以说没有跨界。农大资源学院,到矿大地球科学与测绘博士,这条线是扎实的,都是在学习挖掘数据,而新传博士后,本质上仍是在用数据的方法研究新闻传播,用理科的方法研究文科,5年前,何静在清华新传学院做博士后,其首个国家级课题《多源数据融合的突发事件谣言传播机理研究》,就是用GIS技术追踪微博谣言扩散路径。
关于那40篇论文的争议更是当代互联网行为艺术大赏。当部分网友用"论文工厂"类比时,可能忽视了更关键的证据链:她的12篇SCI/SSCI一区论文中,有5篇入选ESI高被引,单篇最高被引187次——学界的引用投票,可比社交平台的审判更经得起时间检验。
她开发的《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软件,两个月收割10万用户,这些用脚投票的研究生们,可比键盘侠更懂什么是真材实料。而且,北航当年招聘何静时,其简介上的论文,那是要一一核实,才敢背书的。
翻阅北航2021年人才引进公示记录会发现,何静的聘用经历了一场“学术CT扫描”:5篇代表作经受校外专家双盲评审,项目成果经过伦理审查。这种制度性背书,远比网友的“论文数手指”更具说服力。
这场争议的本质,其实是学术权力话语权的争夺战。当何静这样的”斜杠教授“,既能发顶刊又能做爆款软件,就彻底打破了"教授必须苦守书斋"的刻板印象。回看百年前蔡元培破格聘用中学文凭的梁漱溟,如今我们反而对跨界如临大敌,这种倒退堪比从5G时代重回飞鸽传书。难怪有学生吐槽:”有些专家不是反对何静,是害怕年轻人发现——原来学术可以这么好玩。“
教育的真谛本该是”授人以渔“,但某些人似乎更热衷”授人以枷“。当我们在讨论何静该不该跨界时,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在这个AI重构一切的时代,或许最该打破的,正是我们脑子里那些学科之间的那堵墙。
(图源网络,侵联删)
上一篇:那个美国留学中介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