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我缺乏童年的快乐,所以有了女儿后,我就不希望她的童年也过得这么苦。”
在咨询室,董女士不停地抱怨:“我女儿今年16岁,个子比我都高,却一点都不懂事,还懒得很。放假在家,她要睡到上午11点,起床后也不干正事,不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就是玩电子游戏。她的房间乱得下不去脚也不管,有时我看不下去,就帮她收拾收拾。女儿对她该干的事都懒得干,更不会帮我干活。有时我忙不过来,想让她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洗碗、拖地什么的,比登天还难。总之,她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懒鬼加自私鬼!”
我问董女士:“您想过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
董女士说:“怎么没想过,想过。她变成这样,要说我有一定的责任—我太宠爱她。她小时候,我觉得她小,不要求她干家务,等她大点上了中学,我又觉得她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不仅不要求她干家务,还经常帮她整理房间、衣柜,有时书包也帮她整理。结果,她越大越不像样。要说16岁是大姑娘,该懂事了,节假日不上学时,看妈妈忙里忙外的,她不该搭把手吗?”
董女士越说越委屈,我递过去一杯水。等她情绪缓和后,我问:“您小时候做家务吗?”
不问则已,一问董女士又开启了诉苦模式:“不仅做,做得还多呢!我是家中的长女,下面有三个弟弟妹妹。我父亲是工人,妈妈打零工且身体不好。我很小就照看弟弟妹妹,分担家务。我7岁时,就帮家里搬煤球;上学放寒暑假,很多同学都跟爸爸妈妈出去旅游,我从来没有享过这样的福,不是照看弟弟妹妹,就是在厨房做饭。”
“唉,”董女士叹口气,“也许因为我缺乏童年的快乐,所以有了女儿后,我就不希望她的童年也过得这么苦。”
“我不曾拥有,所以希望我的下一代拥有”的补偿心理很常见,但是如果父母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求,甚至把满足自己的需求当成满足孩子的需求,家庭教育就会出现问题
看得出,董女士是一位付出型妈妈。她之所以溺爱女儿,是把女儿当成自己内在的小孩,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女儿身上。她不让女儿做家务,包办女儿的一切生活琐事,其实是在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满足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愿望,疗愈自己因童年匮乏和过多承担家庭责任的心理创伤。
其实,不光董女士,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这种心理。
有位妈妈调侃她的女儿堪比小明星,因为她女儿的衣服鞋帽特别多。究其原因,是她小时候总穿姐姐的旧衣服,有时跟妈妈上街看到漂亮衣服想买,妈妈却不给买,因此在穿着打扮上有深深的匮乏感。有了女儿之后,她便疯狂地打扮女儿。
有位爸爸通过高考,从农村落户省城,此后改变了命运。他12岁的儿子想要最新款的运动鞋、手机等,他本不同意买,可只要儿子说“我同学都买了”,他马上掏钱,因为这句话让他想起曾经贫穷而无助的自己。
“我不曾拥有,所以希望我的下一代拥有”的补偿心理很常见,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父母对此没有觉察,过度满足孩子,且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求,甚至把满足自己的需求当成满足孩子的需求,家庭教育就会出现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结果多半是两败俱伤:
从孩子方面说,会抹杀孩子的独立性、自我意志和存在感,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同时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从父母方面说,父母付出很多,孩子却不领情、不感恩,父母会产生深深的委屈感和牺牲感,甚至在潜意识里记恨孩子:“我小时候过得那么苦,你现在却生活得这么好,凭什么!”由于父母很难觉察到自己的潜意识,便会在意识层面抱怨孩子懒惰、自私,以获得内心平衡。
董女士听到这儿,泪流满面:“我就是觉得委屈,妈妈恃病而骄,女儿恃宠而骄,为什么就我一个人吃苦受累?”
“您母亲恃病而骄是怎么回事?”我递过去纸巾,问道。
董女士擦干眼泪,给我讲起她的母亲肖。
肖是母亲家族中唯一的女孩,又是家里几个孩子中的老幺,非常得宠,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活都不干、什么心都不操。
无忧无虑的她,工作后认识了董女士的爸爸,两人很快结婚。
此后,肖跌下云端。婚后,她因不擅长也不喜欢做家务而被公婆嫌弃。
第二年,她怀孕生女,又因带不好孩子,和丈夫争吵不断。婚前小公主,婚后受气包,她受不了这样的落差,想离婚。此时,父母和哥哥都劝她:女人婚后要学会忍耐,要手脚勤快,要伺候好丈夫和公婆,别再任性。
肖泄气地发现,娘家人不仅不为她撑腰,还害怕她离婚后成为他们的负担。她失去了离婚的勇气,开始怨恨父母,觉得自己落到这步田地,都是父母的错。但怨恨也晚了,自己的日子还得自己过。
好在有了帮手——董女士说,她上小学前就被母亲指挥着做家务,做不好时会被严厉惩罚。因母亲过于严厉,她一度怀疑自己是被抱养的。到了青春期,董女士的自主意识增强,开始激烈反抗,母女间经常发生冲突,关系差到没法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此时,肖被查出患上乳腺癌,并很快做了手术。望着病床上的妈妈,董女士一夜长大,自觉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对此,董女士苦笑:“这个家要维持下去,总得有一个懂事的。”
“您的懂事,家人会看在眼里。”我安慰她。
董女士摇头:“后来我怀孕待产,希望我妈来帮忙。这时,她已经过了5年观察期,身体完全康复,却仍推说身体不好,拒绝帮忙,掉头就和闺蜜出去旅游了。”
董女士说,她无奈自己承担了一切。有女儿后,事情一下子多了很多。虽说丈夫也参与育儿、做家务,但做得极少,大部分还得靠她。她要上班,要做家务,要管孩子,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睡眠严重不足。终于女儿长大,她以为自己可以歇歇了,没想到女儿却懒得出奇。
说到这儿,董女士顿了顿,感慨道:“女人婚后真是辛苦!现在,女儿不用负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就多享受享受吧。否则,等将来结婚生子,一根蜡烛两头烧,好日子就到头了。目前,我能替她做些事情就做些事情算了。唉——”
养育孩子的方式,其实隐藏着我们的童年创伤。如果童年创伤没有被觉察、被疗愈,那么这种创伤就会代代相传
我按照时间线,梳理了一下董女士和她妈妈肖的故事:肖娇生惯养长大,婚后因不擅长持家而深感挫败,为了不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她成为严厉的妈妈,早早训练女儿,结果养出缺爱的女儿董女士。董女士结婚生女,为弥补自己的童年匮乏,对女儿过度宠爱,包揽一切生活琐事。
我问董女士:“设想一下,您女儿长大后做了母亲,会怎样教育她的孩子?她会不会因为无法应对生活也深感挫败,为不让孩子重蹈覆辙,也成为严厉的母亲,养出童年缺爱的孩子?”
董女士瞠目结舌。她的反应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养育孩子的方式,其实隐藏着我们的童年创伤。如果童年创伤没有被觉察、被疗愈,那么,这种创伤就会代代相传—被宠爱的孩子长大后无法应对生活而有深深的挫败感,为了不让后代重蹈覆辙,成为严厉的母亲,养出童年缺爱的孩子;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为弥补童年匮乏,对后代过度宠爱,包办一切,养育出一个无法应对生活的孩子。于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半晌,董女士缓过神来:“如何避免这种恶性循环?”
我提了三条建议:
1.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要有所觉察
父母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一定要对此有所觉察,看自己对孩子过度严厉或宠爱,是不是在弥补自己的童年匮乏。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把未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
有位妈妈当年高考与北大擦肩而过,有儿子之后,执拗地让儿子考北大。结果,儿子出车祸去世,她只能把希望放在女儿身上。女儿成绩很好,真的考上了北大,并在毕业后留京工作有了恋人。
此时,妈妈有了新想法,搅黄了女儿的恋情和工作,逼女儿回老家考公务员。女儿考试前出现恶心、呕吐等考试焦虑症症状,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弟弟的面容。她终于体会到弟弟过去的痛苦,心想:现在这种痛苦轮到自己了。
这位妈妈的执念太深、心理扭曲,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心愿的工具。做父母的,一定要引以为戒。
2.收回补偿心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求上
父母对童年创伤有所觉察后,一定要收回对孩子的心理投射和过度补偿,好好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求上,学会自我满足。
如果小时候玩得太少、干活太多,那么从现在起,就学着放松自己,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多玩会儿、多睡会儿,包办一切;喜欢漂亮的衣服,就买给自己,而不是借给孩子买漂亮衣服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想补偿自己小时候没上兴趣班的缺失,就自己报班学习,而不是给孩子报一堆自己想上的兴趣班,逼着孩子学,然后又骂孩子不努力不上进。
总之,自己的梦要自己圆,自己的愿望要自己实现,不要让孩子替你完成。父母这样做,其实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另外,董女士要改变对女性的一些错误认知,如“婚后,家务就得女性干”“妈妈就得兼顾工作和家庭”,更不要将这种错误认知传递给女儿。
想象一下,一个女孩从小什么家务都不干,日子过得轻松愉快,然而妈妈告诉她,等你生儿育女,好日子就到头了——要工作、要育儿、要做家务,生活又苦又累,那么,这个女孩长大后还会愿意结婚吗?即便愿意,多半过得也不如意。
因为一是她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不具备基本的管理家庭的能力,二是受妈妈的影响,认为女性成家后就得什么都干,如果家庭、工作无法兼顾就是人生的失败。可现实是能够二者兼顾的很少,她因此会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
3.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和你小时候也不一样。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孩子想要苹果,你就给他苹果,而不是给他你喜欢的梨,不要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心愿的工具。
唯有如此,才能终结不当的养育方式,享受温馨的亲子关系,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END
作者:蓦 然
编辑:壮青青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