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段视频让无数家长揪心。
广西南宁富乐小学的操场上,一名外聘教师抬脚踹向两名学生,又推搡另一名孩子。画面里,小小的身影踉跄倒地,而施暴者,竟是本该守护他们的老师。
江南区教育局的通报来得很快:
“踢了2名学生、推了1名学生”——措辞冷静,但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人心上。
校医检查“初步确认无恙”,心理教师介入“情绪稳定”,教师道歉,学校启动解聘程序……
一切处理得规范、迅速,甚至“完美”。
可为什么,我们心里还是堵得慌?
孩子们身体“无恙”,但他们眼里的惊愕与恐惧,真的能随风散去吗?
操场上发生的暴力,从来不只是肉体的疼痛。
它会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对我。”
信任的崩塌,往往只需要一瞬间。
教育的第一原则是尊重,而暴力——无论以何种名义——都是对尊重的践踏。
有人说:“只是外聘教师,素质不高。”
可正是这种“临时性”,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
我们是否把教育中最关键的“人的工作”,当成了可以临时应付的差事?
学校迅速启动解聘程序,这是对舆论的交代,也是对错误的纠正。
但我们不得不问:
如果处理止于“开除”,那下一个“蒙某”会不会再次出现?
外聘教师群体面临的压力、培训缺失、权益保障不足,是否也是酿成此类事件的原因?
他们站在教育一线,却常常游走在体系边缘。
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只靠“事后问责”,更要靠“事前培育”。
教育是唤醒,不是驯服;
是引导,不是驱赶。
维护秩序有很多方式,而选择了最粗暴的一种,反映出的不仅是个人素养问题,更是教育理念的偏差。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共同的教育焦虑:
我们希望孩子在学校被温柔以待,而不是在恐惧中学会“服从”。
江南区教育局承诺“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是关键的一步。
但我们期待更多: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当教育者举起脚的那一刻,唤醒的只有疼痛与恐惧。
这件事不该止于“解聘”。
它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镜鉴:
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将如何对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