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某高中让学生蒙眼踩过跪地父母背脊的“感恩活动”,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感。为何大家对此骂声一片?究其根源,是这场活动在多个层面触及了伦理与情感的底线。
首先,活动混淆了不同情境下行为的本质。有人提到,孩子小时候也常把父母当马骑,大家为何不反感?关键在于情境与情感内核的截然不同。幼时的“骑大马”是发生在私密家庭空间内的亲子游戏,充满了欢声笑语,体现的是平等的、发自内心的亲密互动。而中学这场活动,是一场被设计的、公开的集体仪式,其核心是“愧疚”与“服从”,画面本身就将亲子关系置于一种不平等,甚至带有“羞辱”意味的境地。
其次,这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绑架。组织者用这种极具冲击力的场面,试图强行“催熟”学生的感恩之心,忽视了情感的自主性与复杂性。许多学生感到的并非感恩,而是震惊、羞愧与巨大的压力。而当众进行的情感胁迫,很可能给青少年留下心理阴影。
最后,这暴露了教育思维中的形式主义与惰性。貌似“震撼”、见效快的表演,其实是教育者不愿深耕细作的懒惰。感恩教育应如春风化雨,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引导,而非依靠这种追求瞬时“震撼”效果的哗众取宠。
任何教育创新,都必须以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前提,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公众的骂声,正是对这种忽视个体感受、扭曲情感本质活动的本能抵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