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真话,只有离开讲台了才敢说。
前两天,小学同学聚会,班长竟然把我们当年的班主任也请来了!
李老师刚刚办完退休,如今有大把的时间,她看我们的孩子大部分也都在读小学,就打开了话匣子。
她说,小学六年,可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简单,这里面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信息差”。
这些看不见的差距,往往决定了孩子初中、高中的学习轨迹。

李老师说,新学期开始的头一个月,她天天能收到家长的私信,问能不能把孩子的座位往前调。
其实这就是个误区,老师排座位,根本不是按“谁听话就给谁好位置”的逻辑来的。
尤其是没必要追求坐第一排,其实班里第四排前后的座位,才是黄金区。
孩子既能看清黑板,又方便老师走动教学的时候,随时叫起来回答问题,孩子还不会因太靠前而紧张。
真不用非得抢前排,如果孩子真的看不清黑板,带着医院证明跟老师说,比托关系管用得多。
这方面,家长大概分为两派,一部分认为当班委很重要,另一部分家长觉得除非是当班长,否则都是陪跑的,没有必要。
其实,你还真是小看了班干部的重要性,不是对老师多重要,而是对孩子自己特别重要。
李老师说,她选纪律委员,就专挑那些有点调皮,但热心开朗的孩子,让他们管纪律,就得先得管好自己,这反而能改掉孩子毛躁、不遵守纪律的小毛病。
想要当班委,孩子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成绩还不能太普通,这内驱力不就妥了吗?

李老师说,她见过90%的家长,都是不会主动跟老师沟通的,只有在老师请家长的时候,家长才会跟老师说两句,但大部分还是说:“老师您说的对!”
其实主动沟通,问一些有助于家校协作的问题,老师们是很喜欢的,只是很多家长不会聊、不会问。
想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可以问:孩子上课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吗?上课时他会走神吗?
想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问:孩子写作业拖沓,我们在家试过定时沙漏,可效果不明显,您看还能怎么调整呢?
问题越具体,老师的回答才越有针对性。

李老师说:“不知道你们谁家孩子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你们会提前给孩子学拼音吗?”
老师说,她就见过提前两年给孩子学拼音的家长,统共就那么点东西,她给孩子学了两年,孩子的学习兴趣早早就磨没了!
还有家长抱怨:学校讲拼音进度太快,一个月就讲过去了,孩子还没记住、不熟练呢!
其实拼音就是孩子查字典的辅助工具,只有多用多练,才能掌握好。
如果孩子平时只能在语文课上接触到拼音,那他铁定是学不好的,提前学也没用。
还不如多带孩子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多带他查字典,用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我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爱粗心。”李老师说,“这话我听了三十年。”
孩子只要仔细一点就能做对,其实这是家长的自我安慰。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粗心?总出错,就是还没学会!
审题老是看漏,是专注力不足,阅读理解能力差。
与其总唠叨着让孩子“仔细点”,还不如踏踏实实把知识多学几遍。
坚持每天五分钟的口算,考察时间和正确率;坚持每天背默生字和单词,定期默写。
你会发现,当孩子真正掌握的时候,他玩着也能写对。

不光是小学啊,即使到了初中、高中,普通孩子要想拿高分,拼的也不是智商,而是习惯!
因为习惯能让孩子“不用坚持”“不用刻苦”,实现自动化学习。
就像我们习惯了一日三餐,到点了不让你吃,你都难受。
学习习惯就是让孩子到点了不预习就难受,不复习一下就不踏实,每天他会按照习惯,自动开启学习流程,轻车熟路。
孩子有没有整理错题的习惯?会不会自己预习复习?愿不愿意啃一本有点难度的课外书?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在初中高中会帮孩子跟同学拉开巨大的差距。
那时候你想再回头去补习惯,就难如登天了。
李老师说,如果你家孩子小学还没毕业,学习习惯一定操练起来,初中高中能省不少心。

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你的情绪才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线。
你眉头紧锁,他就忐忑不安;你焦虑万分,他就手足无措……
如果孩子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是要看看爸爸妈妈今天高不高兴,那他真的很难专心学习。
李老师说:“我教过的所有阳光、自信、有后劲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情绪稳定、内心强大的家长。”
你放轻松了,孩子才能在他的世界里勇往直前!
临走的时候,李老师说:“别太焦虑,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坚韧,更有智慧。”
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