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经典物理建立阶段(16 世纪 - 19 世纪末)的核心是用 “实验 + 数学” 构建宏观世界规律体系,以下是关键科学家及其里程碑式贡献,覆盖力学、电磁学、热力学三大核心领域。
1. 经典力学领域:奠定 “力与运动” 的统一理论
这一领域解决了 “物体如何运动”“力如何影响运动” 的根本问题,是经典物理的基石。
伽利略(意大利,1564-1642):“近代科学之父”,打破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误区。
通过 “斜面实验” 推翻 “重物下落更快” 的观点,提出 “惯性” 概念(物体不受力时会保持原有运动状态)。
发明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木星卫星、月球表面凹凸,为 “日心说” 提供实证支持,推动科学从哲学思辨转向实验验证。
牛顿(英国,1643-1727):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构建完整理论体系。
1687 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牛顿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进一步完善伽利略的惯性概念,明确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定律(F=ma):量化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成为计算运动的核心公式。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解释相互作用的规律(如划船时船桨对水的力与水对船桨的力)。
提出万有引力定律:首次统一地面物体(如苹果落地)与天体(如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规律,可精准预测行星轨道,彻底取代 “地心说”。
2. 电磁学领域:实现 “电、磁、光” 的统一
这一领域从零散现象观察,发展到完整理论,直接推动电气时代到来。
库仑(法国,1736-1806):量化 “静电力”,奠定静电学基础。
通过 “扭秤实验” 发现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类比万有引力定律,为电学研究提供数学工具。
奥斯特(丹麦,1777-1851):发现 “电生磁”,打破电与磁的割裂认知。
1820 年偶然发现: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会偏转,证明电流具有磁效应,开启电磁学统一的序幕,为电动机发明提供理论依据。
法拉第(英国,1791-1867):发现 “磁生电”,实现电磁能量转化。
1831 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为发电机、变压器的发明奠定基础,直接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
提出 “电场”“磁场” 的概念,用 “力线” 形象描述电磁场,为后续麦克斯韦的理论提供思想基础。
麦克斯韦(英国,1831-1879):电磁学的集大成者,统一电、磁、光。
总结前人成果,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用 4 个数学方程统一描述电场、磁场的产生与传播,证明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计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一致,提出 “光是一种电磁波”,彻底统一电、磁、光三大现象,为无线电通讯、雷达等技术铺平道路。
3. 热力学领域:揭示 “热现象” 的微观本质
这一领域从 “热是一种物质” 的误区,发展到 “热是能量传递” 的科学认知。
焦耳(英国,1818-1889):量化 “热与功的转化”,奠定能量守恒基础。
通过 “焦耳实验”(如搅拌水使水温升高)测量出 “热功当量”:1 卡热量约等于 4.2 焦耳机械功,证明 “热不是一种物质,而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为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提供关键实验证据。
克劳修斯(德国,1822-1888):提出 “熵” 概念,完善热力学规律。
1850 年明确表述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1865 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熵增表述”:孤立系统的熵(混乱度)永不减小,解释了 “热只能自发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的不可逆性,为热机效率研究提供理论上限。
开尔文(英国,1824-1907):定义绝对温标,推动热力学应用。
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从热机工作的角度完善第二定律。
定义 “绝对温标”(开尔文温标,K),以 “绝对零度”(-273.15℃)为起点,成为现代科学的标准温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