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频
在盐湖区北部高新区,有一所扎根农村的公办寄宿制小学,它以德孝文化滋养童心,用劳动实践锤炼本领,更以细致入微的关怀守护全校近三成的留守儿童,在农村教育的沃土上书写着独特的育人篇章。让我们跟着镜头走进盐湖区舜帝复旦示范小学,亲身感受其育人温度与特色风采。


近日,记者走访舜帝复旦示范小学时看到,课间时分,孩子们正认真排练“中华孝道”手势舞。稚嫩的动作里满是专注,孝道的内涵在反复练习中悄悄融入心间,成为校园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这所创办于2009年的公办寄宿制农村小学,服务北相镇8个行政村及周边院校、园区,现有师生1400余人。自创办之初,学校便以“明德而好学、崇孝而力行”为校训,将舜帝德孝文化深度融入办学理念与日常教学,让“以德为先” 成为始终不变的育人底色。

盐湖区舜帝复旦示范小学
政教处主任 马璐
我们校领导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教师队伍更是扎根农村教育一线,他们既是孩子的学业阶梯,又是他们的心灵依靠,承担着“老师+妈妈”的双重角色,这份坚守是我们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每周固定开展的“德孝课堂”,是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课堂上,老师们以生活小剧场为载体,通过模拟家庭相处、同学交往等场景,在角色扮演与互动讨论中,引导孩子们学会多一份考虑、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体谅。

与此同时,学校还扎实推进劳动教育,构建起“课堂+田间+家庭”的多维度劳动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在课堂学劳动知识,在校园田间体验耕种,在家中帮做家务,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盐湖区舜帝复旦示范小学
学生 苏虹戈
我喜欢上劳动课,不管是去果园摘梨,还是去菜园里种菜,都让我收获满满,还让我明白了爸妈干活的辛苦。

在学校里,有近三成学生是留守儿童。为给这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营造温暖的成长环境,学校联合市委政法委、团市委等多方力量,启动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从建立一对一专属档案,到整合资源解决物质困难,再到心理疏导化解情绪问题,努力把校园打造成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盐湖区舜帝复旦示范小学
政教处主任 马璐
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都不一样,学期初,我们会先摸透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多年的深耕与坚守,让舜帝复旦示范小学收获了累累硕果,不仅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还连续四年被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校”,更拿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如今,盐湖区舜帝复旦示范小学正用自己的方式,为农村孩子的未来筑牢基石,也为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活力。
盐湖区舜帝复旦示范小学
政教处主任 马璐
未来我们还会沿着德孝立校、实践育人的路走下去,用更多的爱和责任,帮助农村孩子实现他们的求学梦、成长梦。
完
记者丨原小梅 吕希元
编辑丨靳雪婷 赵超 责编丨侯育蓉
审核丨范亚宁 监制丨卫江鹏 张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