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加入陪跑营,作文自然赢!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 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是否意味着提出问题就能够打开思维, 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本次作文题的核心在于探讨“提出问题”与“打开思维、突破自我认知边界”之间的条件关系。材料通过引用名言,先确立了“问”的重要性,但最终以一句“是否意味着……”将思考引向深入。审题的关键在于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而是要辨析“提出问题”在何种情况下能成为突破的起点,在何种情况下可能无效甚至沦为空谈。文章需要论证的是,并非所有“提问”都能自然导向认知的突破,其效果取决于问题的质量和提问者后续的实践。
要深入分析,必须对“提出问题”和“认知边界”进行界定。“提出问题”至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浮于表面、满足于知晓答案的“浅问”;二是触及根本、旨在探寻原理与可能性的“深问”。同样,“突破自我认知边界”也非指获得零散的新知,而是指思维范式、世界观或核心能力的结构性提升与飞跃。审题时应意识到,唯有那些具备根本性、开放性并能驱动持续探究的“真问题”,才具备突破边界的力量。
最佳的立意应构建一个“条件-结果”或“层次递进”的论证结构。可以确立这样的逻辑:提出问题(尤其是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真问题)是突破认知的必要起点和强大催化剂,但它并非充分条件。真正的突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始于“敢问”、“善问”,继而承之以“深思”、“明辨”与“笃行”。因此,文章结论应指向:是“提问”所引发的持续性的探索与实践,而非“提问”这一孤立行为本身,最终实现了对自我认知边界的跨越。
【范文分享】
善问破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智者箴言犹在耳畔。然而,当我们举起“提问”这把钥匙,是否就一定能打开思维的大门,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在我看来,发问确实是迈向新知的第一步,但真正的突破,更需要我们提出真问题,并为之不懈求索。
一个有价值的提问,确能如利刃划破认知的迷雾。屈原面对浩瀚星空发出《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一问,问出了对宇宙本源的好奇与质疑。更贴近我们时代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看似简单,却直指教育核心,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了持续至今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刻反思。这些触及根本的提问,都是打破思维惯性的起点。
然而,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引领我们走向开阔地带。若提问仅停留在表层,或只为标新立异,则如同隔靴搔痒,难以触及本质。课堂上若只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不追问“为什么”;生活中若习惯于随波逐流地发问,缺乏独立深入的思考,这样的问题就如蜻蜓点水,难以在思维的湖面留下持久涟漪。若只问不思,再多的问题也只是信息的堆砌,无法转化为真正的认知提升。
那么,如何让“提问”成为突破认知边界的利器?关键在于“善问”与“笃行”的结合。善问,是提出触及本质的真问题;笃行,是为寻找答案付出的持续努力。王阳明为探究真理,面对竹子静坐思考七天七夜,虽身体疲惫,却最终悟得“知行合一”的哲理。这正是从提问到实践,最终实现认知飞跃的生动写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创造性的提问,加上坚持不懈的探索,才是推动认知边界不断拓展的真正动力。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培养善问的勇气与智慧。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做被动的接受者,而要成为主动的探询者;不满足于现成答案,而要追寻问题背后的奥秘。让我们以“问”为舟,以“行”为桨,在不断的提问与求索中,驶向更广阔的思想海域,实现自我认知的不断超越。
每一次真诚而深刻的叩问,都是心灵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每一次执着而坚定的求索,都是青春对美好未来的回应。在问与行的交织中,我们终将破茧成蝶,飞向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