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自主性,素来被视为大学教师的职业特质之一。然而,这一传统正在被打破——当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正推行教师坐班制度。
近期,深圳一大学发布招聘信息,其中明确提到,新招聘的教师,预聘期限6年,分为2期,其中前3年为首聘期,3年实行坐班制管理。
弹性工作制没了?教师坐班引热议
当前,多数高校仍采用弹性工作制。这种制度不要求固定的坐班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和科研进度自主调配工作时间。正是这种高度的自主性与灵活性,让高校教师职业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想职业选择之一。
然而,这一传统正在被打破。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团队协作,并实现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分高校开始引入坐班制度——要求教师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必须在指定的办公场所工作,且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离岗。这种强调定点、定时的工作方式,虽然便于学校管理,却与人们熟悉的高校教师工作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场关于工作模式的理念之争,最终体现在各高校的管理实践中。麦可思研究通过对各高校管理文件的梳理发现,坐班制正以不同的形式、面向不同的教师群体推行。
01
新教师实行坐班制度,不得迟到早退
今年2月,浙江一高校发布“新进教师坐班管理的通知”提到:将对2024年以来的新进教师采取坐班化管理和个性化培养。2024年F类引进教师从2月24日起坐班6个月;2024年G类引进教师从2月24日起坐班至今年12月底;2025年新进教师按免考核期坐班。参考学院行政人员管理要求,上午八点半前到岗,下午四点半以后可离岗。
陕西一高校也发布类似通知,“新入职教师严格实行坐班制度。新入职教师自报到之日起一年内,按学校规定时间上下班,按正常工作日进行考勤,不得迟到早退。”
02
中青年教师,每周坐班不少于3个工作日
2024年9月,湖南一高校发布的“青年教师坐班制度(试行)”提出,进入“成长站”的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要求集体坐班。每周坐班时间不少于3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累积8小时,含上课时间)。集体坐班期间,开展有组织学习和科研活动,推进学术沙龙等活动。
03
行政人员、双岗教师,差异化坐班
今年5月,黑龙江一高校发布“坐班管理制度(差异化实施办法)”,该制度区分纯行政岗位人员与兼具行政和专业技术双重身份教师(简称“双岗教师”),实行差异化坐班要求。纯行政岗位人员实行每周五天全勤坐班,双岗教师每周需保证至少3个工作日在学院行政办公区域坐班,处理行政事务;其余工作日可根据教学、科研任务需求,灵活选择办公地点,但需确保完成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及线上办公响应。
04
全体教职工统一实行坐班制
湖北一高校曾在2023年通知,自2月20日起该校全体教职工统一实行坐班制。该通知明确提出,“坐班期间,各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记录本单位教职工签到/签退情况,并按学校考勤管理制度相关规定统计、报送人事处。”

从新教师的培养式坐班,到中青年教师的分段式坐班,再到双岗教师的差异化要求,这一管理变革既带来了规范的办公秩序与可控的团队协作,但也使备课、科研等需要深度投入的学术活动,被固定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
坐班制本质是过程管理,而学术创造却需要自由弹性。两者如何兼容?对坐班制成效的评估,最终应回到学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的根本使命上。
高校教师“不坐班”背后的超长工时
高校教师职业常被冠以“时间自由”的标签,因其普遍实行弹性工作制,无需朝九晚五地坐班。然而,这种表象之下,其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往往十分模糊。作为高度依赖自主性与创造力的脑力劳动者,高校教师需要持续进行知识更新与长时间的教学科研准备,这使得他们实际累计工作时间远超常人想象。
数据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北京工商大学刘贝妮教授曾做过一项研究,她以437名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长短和时间分配为主线,展现出高校教师群体的真实工作状态:尽管很多高校教师授课时间不长,但多数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长超出法定标准。高校教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2.3小时,这比法定的每周44小时工作时间超出18.8%。在寒暑假期间,高校教师的周工作时间依然达到32.9小时,并且在法定节假日中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仍有4.4小时。他们的假期,仅仅是“换个地方工作”。

图源:刘贝妮《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研究》
“大学教师的时间经常被教学、科研、写作、各类会议所挤占,多任务并进在所难免。但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大学都把这种情况当作理所当然,很少顾及其实教师一天的时间也有限。”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格洛丽亚·马克斯在2023年撰写的文章《多任务处理是学术生产力的天敌》中谈及。
高校教师的“不坐班”不等于“不工作”,其工作模式是弥散且持续的。
正如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所言:“真正的大学老师其实是这样的人:你不需要打卡,不需要考评,你给他们闲暇,他们自己就会不可遏制地要去读书、写作或者上课和学生交流。重要的是大学要找到这样的人,容纳这样的人。一所大学找到了足够多的这样的人,大学其实就可以基本‘无为而治’了,或者只需一种服务性的管理,它却还是能够成为一所好大学。”
坐班制的初衷虽好,但若执行过于刚性,可能事与愿违。高校管理的核心,或许在于寻求一种平衡:既维持必要的秩序,又能尊重学术工作的独特规律,信任教师的自主性。坐班制究竟是促进还是制约了教学与科研的活力,最终需要由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回答。
聚焦职教整理自: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