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倾听”代替“呐喊”
成就一场温暖的“共成长”
当成长的风暴期遇上亲子的磨合期,硬碰硬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我们不妨采用“软沟通”的智慧,陪伴孩子,也陪伴我们自己,平稳度过这段独特而珍贵的成长时光。
先读懂,再沟通:
解开青春期行为的“心理密码”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中,负责理性与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尚在发育,他们常常被更活跃的、掌管情绪的杏仁核所控。他们不是故意要伤害你,而是暂时无法妥帖地安放自己的情绪。
顶撞与关门,是在宣示独立。那个曾经黏在身边的小人儿,正奋力挣脱小孩子的标签,通过质疑和坚持自我来宣告:“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他们的反抗,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否定你,而是为了确认他自己。
家长的关注点需要从“他为什么这样对我”的失落,转向“他正在经历什么”的探寻。视角的转变,是化解冲突的开始。
化“硬碰”为“软接”:
三个让亲子关系回暖的沟通场景
理论懂了,具体应该怎么说?让我们将常见的“硬碰硬”场景,切换为“软沟通”的模式。
场景一:关于关门
旧模式(质问):
“又把门关起来?在里面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新模式(共情):
“宝贝,妈妈发现你最近好像需要很多独处的时间(陈述观察)。如果累了想静静,我理解;但如果心里有事,希望你知道,我永远是你的倾听者。”(表达支持)
场景二:关于安排
旧模式(命令):
“周末哪儿也别去,必须在家学习!”
新模式(赋权):
“我们来聊聊周末的计划吧?你看是先把学习任务完成再痛快地玩,还是每天分段进行?你来做主,如果需要帮助,我随时支援。”(给予信任,设定边界)
场景三:关于成绩
旧模式(比较):
“看看人家!你怎么就考这么点分?”
新模式(鼓励):
“这次数学比上次有进步,我看到你刷题的努力了(肯定过程)。我们一起看看错题,是哪里卡住了?下次怎么避免?”(聚焦解决)
沟通心法:
我们的目标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当我们把对立的关系,转变为合作的盟友,很多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携手并肩:
构建滋养孩子心灵的家校共同体
家庭是土壤,学校是阳光。只有家校协同,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充足的养分。
保持信息通畅,而非单向监控:
与老师保持定期、平和的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但目的不是为了“抓小辫子”,而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支持孩子。
信任专业,主动求助: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饮食严重紊乱、社交退缩等迹象,请务必重视。这不仅是“叛逆”,可能是心理健康的求助信号。请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寻求其他专业人士帮助。
共同营造“安全港湾”:
请告诉孩子,也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他成功或失败,得意或失意,家永远是他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我们爱的,是孩子本身,而非他的成绩。
来源:合肥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