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语文
高效课堂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的范围教材1~6单元内容,重点是期末考试后的三个单元。有些地方会扩充到九下第三元古诗文。期中考试前,我对1~3单元的基础知识、名著阅读、课内古诗文、作文专题进行了系统归纳。这篇文章,我再补充4~6单元重要知识点及提供一些备考建议。
PART
01
基础知识备考方法
1. 课内字音字形(注意多音字和易错字的总结。)
2.词语成语(注意每课课内的重点词语总结)
3.病句知识(注意多读例句,总结病句常见错因及修改方法)
4.排序题(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学会使用排除法)
5.选词填空(注意区分词语含义,学会用排除法)
6.文学常识
课内文学常识(课内每篇文章的作者相关背景、内容梗概等延伸拓展)
名著文学常识(九上必读《水浒传》的作者相关、作品内容梗概、典型人物及作用等拓展总结)
基础知识这一块考题,大部分地区以选择题为主,课下出现的拼音和课后读读写写部分都要重点关注。综合性复习还是关注课本上的《君子自强不息》《走进小说天地》这两个主题。重点题型概括题、漫画、对联、口语交际、演讲稿、观点建议。
我在《九上期末语文知识清单》里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PART
02
古诗文备考方法
1、必背篇目的理解性默写(注意总结重点句子、高频考点的总结背诵)
2、古诗文阅读(注意总结重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名句赏析、重点字词释义等)
期中考试强调的内容要重点看,另外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要理解透彻。
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无题》《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要背诵理解。这些内容出现在诗句默写和古诗文赏析题中。
刚才点拨的地方,都是课内复习重点。
部分地区还涉及到九下内容,如九下第三单元文言文和古诗词也是考试范围。建议以当地老师划出考试范围为准。这些课内古诗文是提前知道的考点,一定不要丢分。
PART
03
现代文阅读备考方法
九年级通常不会考课课内文章,按照往年出题思路,第一篇通常是散文或小说。第二篇是非连续文本或议论文阅读。
要关注这六类题型:
1、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注意找到核心词概括人物性格。
2、修辞类赏析题必考题,注意参考答题格式作答。
3、概括题,尤其用表格形式考查故事情节或性格是重点。
3、分析题,题目和段落的作用是重点。注意理解答题思路。
4、细节理解题,考查某个句子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
5、主旨理解探究题,注意联系文本联系材料作答。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我做过大量的分析,可以关注这几篇文章。
重点复习我的五步骤六原则十八道答题公式。可以联系我领取阅读答题公式。
PART
04
名著阅读备考方法
期末名著阅读重点关注《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小说之一,由施耐庵编著,部分章节可能由罗贯中增补。这部小说讲述了宋朝北宋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他们因不满当时的腐败官僚和社会不公,而被迫上山造反,最终被朝廷招安,执行征讨其他起义军任务的故事。
复习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要内容和故事梗概:了解小说的大致情节,特别是一些重要事件,如晁盖聚义、宋江等人的上梁山、清风山三打祝家庄、梁山英雄好汉表、梁山泊被招安等。
2. 主要人物特点:熟悉宋江、卢俊义、武松、李逵、林冲、鲁智深、吴用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成就和主要故事,了解他们各自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3. 主题思想:理解《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即通过描写梁山好汉与腐败官僚的斗争,反映了民众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正义的追求。
4. 艺术特色:学习《水浒传》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比如人物塑造的生动形象、语言的精练和幽默、情节的紧凑和激烈、对话的活泼生动。
复习建议把重点放在人物特征、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同时注意培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通过阅读原著和练习题来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记得把《九上名著重点知识》里面整理的内容,认真读三遍,并完成对应练习题。
PART
05
作文备考方法
作文部分第一单出现了仿写诗歌,第二三单元出现议论文写作。第四单元学习缩写,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第六单元学会改写。
这次期末是否考查诗歌或议论文。可以肯定大作文不会考诗歌创作,但是基础和阅读部分可能会出现诗歌仿写或诗歌赏析题。部分地区可能在小作文区域考查议论文写作。
准备记叙文,学会写议论文。初三了,记叙文考题范围还是准备五类作文:家庭亲情类、校园生活类、社会见闻类、读书学习类、传统文化类。
这五类考题覆盖了80%地区考题,再次检查这五类作文有没有准备好。
准备好的同学,根据考查题型灵活变通,就能写出高分作文。
我在《九上期末语文备考范文》里面准备了一些文章,供大家参考借鉴。
小结:初三了,孩子的学习任务越来越中,课余时间越来越少。寒假后就得准备中考了。务必要做到课内知识少丢分,掌握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方法,作文要提早准备五类作文。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