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长春大学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长春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长春大学809中西方音乐史常识】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
1.“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是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经典代表。它包含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象征着对云图腾的崇拜;尧时的《咸池》,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歌颂;舜时的《箫韶》,以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闻名,展现了和谐美好的意境;夏代的《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功绩;商代的《大濩》,纪念商汤伐桀;周代的《大武》,彰显周武王伐纣的伟业。这些乐舞集诗、乐、舞为一体,是当时国家祭祀、庆典等重要活动的核心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二胡曲《光明行》
二胡曲《光明行》由刘天华创作,是二胡音乐发展的里程碑之作。乐曲旋律激昂向上,节奏坚定有力,一改传统二胡曲的哀怨风格。采用了西洋音乐的转调、进行曲节奏等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了对光明和希望的不懈追求,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与进取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给人们带来了鼓舞和力量,也推动了二胡这件民族乐器在近现代的发展与传播。
3.上海国立音专
上海国立音专 即国立音乐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1927 年由蔡元培和萧友梅在上海创办。它汇聚了众多音乐人才,如黄自、贺绿汀等。开设了作曲、声乐、器乐等专业课程,采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同时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推动了中国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进步,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方音乐史
1.海顿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的音乐风格明快、乐观,充满活力。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 104 首交响曲、84 首弦乐四重奏等。他确立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基本结构,被尊称为 “交响曲之父” 和 “弦乐四重奏之父”。如《惊愕交响曲》,以独特的强弱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其作品对莫扎特、贝多芬等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与发展。
2.乐剧
乐剧 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所创的歌剧类型。乐剧打破了传统歌剧分曲结构,强调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通过 “主导动机” 贯穿全剧,使音乐、剧情、舞台美术等元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抛弃了传统歌剧的咏叹调、宣叙调等固定形式,音乐连绵不断,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情感表达,代表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规模宏大,展现了乐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3.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又称 “五人强力集团”,是 19 世纪 60 年代在俄国形成的一个音乐创作团体,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 - 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反对盲目崇拜西方音乐,致力于挖掘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运用独特的民族调式、旋律和节奏,创作出具有浓郁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答题
中国音乐史
1.《声无哀乐论》的内容和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魏末著名音乐家嵇康所著的音乐美学论著,其观点和内容在音乐理论发展中影响深远。
在核心观点上,嵇康提出 “声无哀乐”,即音乐本身并不具备情感属性,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声音形式。他认为人们所感受到的哀乐等情感,并非来自音乐本身,而是源于听众自身的内心状态。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音乐美学中音乐与情感直接关联的固有认知,强调音乐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从具体内容来看,嵇康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他指出音乐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 “和”,即声音的和谐组合,这种和谐具有自然的规律性,与情感无关。比如宫商角徵羽等不同音调的搭配,构成了音乐的基本形态,这仅仅是一种声音的数理关系。同时,他还分析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产生情感差异的原因,认为是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审美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对同一音乐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悲伤之人听欢快音乐可能仍觉悲伤,而喜悦之人听同样音乐则会更感愉悦,这说明情感的根源在于听众自身而非音乐。此外,嵇康还批判了当时将音乐与政治、道德过度关联的观点,进一步强调音乐应回归自身的艺术本质。
2.赵元任创作歌曲的艺术特征
赵元任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作曲家,他的创作歌曲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旋律与歌词的结合上,赵元任极为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语调。他巧妙地将汉语的声韵特点融入旋律之中,使歌曲的旋律与歌词能够自然贴合,朗朗上口。比如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歌词中蕴含的情感与语气,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细腻的情思。他还善于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将传统的五声音阶、民间曲调等融入作品,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又不失现代感,像《卖布谣》就吸收了江南民间音乐元素,展现出质朴的生活气息。
从和声运用与音乐结构来看,赵元任大胆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他在和声上进行创新,采用新颖的和声配置,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作品既有中国音乐的神韵,又有西方音乐的立体感。在音乐结构方面,他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设计曲式结构。一些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转调、变奏等手法,推动音乐的发展,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例如《海韵》,通过复杂多变的曲式结构,将少女与大海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体现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西方音乐史
1.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成就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从音乐风格与歌词融合来看,舒伯特有着卓越的才华。他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且富有诗意,能精准地捕捉歌词中的情感与意境,并将其转化为灵动的音符。例如在《小夜曲》中,那婉转悠扬的旋律仿佛是恋人在月下倾诉衷肠,与浪漫的歌词相得益彰。他擅长运用简洁却极具表现力的旋律线条,生动地刻画各种情绪,从欢快的喜悦到深沉的哀伤,都能通过音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舒伯特对歌词的选择极为考究,他常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合作,将歌德、席勒等人的诗歌谱写成曲,使音乐与文学完美交融,提升了艺术歌曲的整体艺术价值。
在和声运用与情感表达深度上,舒伯特同样表现出色。他在和声运用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和声规则的束缚,采用色彩丰富的和声进行,为歌曲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张力。比如在《冬之旅》组曲中,通过和声的巧妙编排,将主人公在冬日旅程中的孤独、迷茫等复杂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此外,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还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他能够深入挖掘人性的细微之处,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生活、自然、爱情等主题的感悟融入其中,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的这些创作成就不仅为当时的艺术歌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范例。
2.马勒《大地之歌》的创作特征
马勒的《大地之歌》是一部极具特色的交响声乐套曲,其创作特征鲜明。
在音乐素材与旋律构建上,《大地之歌》有着独特的融合。马勒创新性地采用了中国唐诗的德文译本作为歌词基础,如李白、王维等人的诗篇,将东方文化的深邃意境融入西方交响乐的宏大架构中。这使得作品在歌词内容上就别具一格,充满了跨文化的魅力。从旋律来看,马勒巧妙地将交响性旋律与声乐旋律交织在一起。声乐部分的旋律线条优美且富有歌唱性,能够充分展现出诗歌的情感内涵,而交响乐的旋律则时而气势磅礴,时而细腻婉转,与声乐相互呼应。例如在 “尘世的苦难” 乐章中,声乐的悲怆旋律与交响乐团的低沉伴奏相结合,深刻地表达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在和声运用与情感表达深度上,马勒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他的和声运用极为丰富,突破了传统的和声规则,运用复杂的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营造出独特的音响色彩和氛围。在《大地之歌》中,时而用和谐的和声描绘出大自然的宁静美好,时而又用不和谐的和声来表达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它探讨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死亡的思考等宏大主题。马勒通过音乐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认知融入其中,让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复杂。它不仅是马勒个人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也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
论述歌剧《白毛女》的历史价值
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之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术创新层面,《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先河。它打破了传统歌剧的固有模式,巧妙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歌剧的表现手法。一方面,从河北民歌、山西梆子等民间曲调中汲取灵感,如喜儿的经典唱段《北风吹》就采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使其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易于被广大民众接受;另一方面,借鉴西方歌剧的音乐结构、和声运用和表演形式,让整部作品在音乐表现力和舞台呈现上更加丰富多元,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从社会影响来看,《白毛女》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它以贫苦农民喜儿的悲惨遭遇和反抗历程为线索,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压迫,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追求光明的伟大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部歌剧成为了鼓舞人民斗志、激发革命热情的有力武器,唤起了广大民众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即艺术不仅可以用来欣赏,还能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在文化传承方面,《白毛女》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它通过生动的剧情和音乐,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以及对正义和公平的不懈追求。这种文化传承使得《白毛女》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在不同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新、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深厚的文化传承价值,在中国音乐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对中国歌剧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
论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音乐呈现出鲜明且独特的特征,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音乐体裁来看,巴洛克时期涌现出了众多重要的音乐体裁。歌剧在这一时期诞生并迅速发展,成为音乐舞台上的璀璨明珠。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作为早期歌剧的经典之作,以其戏剧性的剧情、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奠定了歌剧的基本模式。清唱剧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宗教内涵,成为清唱剧的杰出代表。此外,奏鸣曲、协奏曲等器乐体裁也逐渐成熟,小提琴奏鸣曲、大协奏曲等形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为音乐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巴洛克音乐具有鲜明的特点。旋律上,它强调旋律的起伏与变化,常常运用大幅度的跳进和装饰音,使旋律充满动感和华丽感。在和声方面,巴洛克音乐确立了大小调体系,和声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通过和声的对比和变化来营造音乐的紧张感与松弛感。节奏上,节奏型强烈且富有规律性,常常重复出现,赋予音乐强烈的动力感,如在许多作品中,节奏的重音和节拍的强弱规律能够推动音乐的发展,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从演奏形式来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注重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与对比。管风琴、羽管键琴等键盘乐器在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展现华丽的技巧,也能与其他乐器共同演奏,营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组合也十分常见,不同乐器的音色相互交织,创造出独特的音乐色彩。
综上所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其丰富多样的体裁、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和多样化的演奏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音乐风格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下一篇:白云街道举办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