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副校长金鑫将“培养心系祖国未来、心系科技进步的人才”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育人信条。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与精神。作为一名工学博士,他将严谨求实、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在劳动探索中感受攻坚克难的喜悦与创新创造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从2018年新初一开设了劳动课程,主要开设木工设计制作、金工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和种植技术。
“木工课程,对全体初一学生开设,刚开始我带着学生们观察学校的植被、树木,对树木进行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树木上少了什么呢?学生们通过讨论发现如果制作树牌,这样就有更多人可以更好了解树木养护等方面的知识了。”金鑫说,确立主题后,学生们就开始组成团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心目中有特色、有创意的树牌形象,并学着使用激光切割软件。成品出来后,进行呈现和评比,这极大激发了学生们对劳动课程的兴趣。
“在开设劳动课之后,我们也发现,即使有一些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可能较弱的孩子,但他们的劳动技能也可以非常厉害,做出非常优秀的作品。”金鑫感慨地说。
金鑫深知AI技术对未来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于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对初二的学生,开展电子电路方面的劳动课程。围绕着一些主题,比如说劳动助老,带学生们去了敬老院。让学生们开展一次敬老服务,在服务中,通过跟老人交流,学生们发现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摔倒。“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就决定要做一个老年人摔倒的报警器。”金鑫说,确定主题后,学生们开始查阅资料,他引导学生们思考怎样做一个设备能监测老人的姿态,就带着学生去构建了这样一个电路,通过对老年人姿态的信息采集,通过蜂鸣器报警,通过相关电子设备发送信息,提醒相应的人员对摔倒的老人进行救助。在这个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学生对于传感器的理解运用,对于电子电路的认识和设计,都达到了一定的认识水平。通过有意义的劳动,学生们收获了劳动的价值。
金鑫将复杂的AI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劳动教学案例,通过“智能垃圾分类助手”“校园安全巡逻机器人”“老年人摔倒报警器”等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这种“项目引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更培养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创”的特色教学模式。
芦俊豪,一个因劳动教育热爱上电工电子,在通用技术中寻找到课题方向的学生。经历学校丰富的课程提升综合能力,通过知识技能解决社会问题,成长为国家科技后备人才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从去年开始,我们又设计了一套有关非遗文化的劳动课程,第一学期带着学生做了蜡染工艺的方巾,学生们都非常开心。接下来,我们还想带着学生们去做油纸伞、圆扇、风筝等。”金鑫介绍说,“开设非遗的劳动课程,让我们的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学生们心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我觉得这是劳动课程一个很大的价值。”
金鑫的教学实践成果丰硕,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果获奖20余次。其中,《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基本逻辑门电路》和《简单组合逻辑电路的仿真试验》课例,连续在2023年至2025年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老年人摔倒报警系统的干扰探索》课例荣获“2023年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征集与评选活动”特等奖。凭借在基础教育科技创新领域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和“丰台青年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