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户外自主游戏中,孩子们的目光被地上的树皮吸引。“我们能用废纸造纸,那树皮是不是也可以呢?”童真的疑问瞬间点燃了探索热情。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小花园里两棵枝繁叶茂的构树,不仅提供了资源充足、安全可靠的本土材料,更与孩子们日常的观察经验相呼应,契合了“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教育理念。循着这份对树皮的好奇中三班开启了一场传统工艺与科学探究的碰撞之旅。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组成“树皮造纸探秘小组”,以“形态特征记录→园区植物测绘→标本对比验证”为科学流程,运用自然笔记、形态比对等方法,最终选定构树皮作为造纸原料,正式开启了这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造纸之旅。
第一阶段:榨汁机实验遇阻—树皮为何“不听话”?
第一次尝试,孩子们用熟悉的榨汁机处理树皮,却发现树皮像调皮的毛线团,死死缠住刀片,怎么也打不成纸浆!“树皮太硬了!”“它有一层保护壳!”在热烈的讨论中,孩子们不仅观察到树皮与废纸的差异,更通过教师的引导,初步了解了纤维素与木质素的奥秘,为后续探索指明了方向。
第二阶段:古法智慧启迪,向传统工艺取经
面对难题,孩子们从李子柒古法造纸的视频中找到了灵感!原来,树皮需要先浸泡“洗澡”软化,再晒干煮制很长时间,最后用石臼舂捣“松筋骨”。但视频中的复杂步骤让孩子们犯了难:“这些工具太危险了,我们做不了!”视频中的步骤成为了我们无法克服的困难。于是,家长们纷纷助力,成功得到了未捶打的构树皮,孩子们终于可以安全尝试古法舂捣,就像给树皮做了一场科学小魔法,让它从硬邦邦的状态变成了软绵绵的纸浆!
第三阶段:舂捣初体验,时间与力度的秘密
舂捣后的树皮真的能变成纸吗?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第二次尝试,可晾干后的纸张依然坑坑洼洼,树皮碎片“顽固”地露在外面。原来,虽然泡软的树皮已经松开了“保护壳”,但纤维们还是喜欢“手拉手”聚成一团。舂捣时间不够、力度不够,就像揉面团没揉均匀,纤维没有完全打散成细细的“小面条”,所以抄纸时,长纤维和树皮碎屑就会在纸里“站出来”。
第四阶段:优化制浆工艺,细化纤维处理
“我觉得舂捣时间要达到三分钟?”“舂捣时间要达到五分钟,力气还要大,纸浆才会细腻”孩子们大胆猜想,并分组展开“纤维细化大挑战”。分组进行对比实验:用沙漏计时,一组舂捣三分钟,一组舂捣五分钟;有的轻轻捶打,有的加大力度......通过控制变量、记录数据,他们惊喜地发现:舂捣时间越久、力度越大,纸浆越细腻,造出的纸也越平整!
第五阶段:跨学科融合,让探索更精彩
孩子们像小小艺术家一样在纸浆中加入花瓣、树叶制作创意纸张,当一张张平整又充满创意的构树皮纸诞生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这次科学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造纸的科学原理,更感受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智慧,萌发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用可再生的构树皮造纸,也让“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幼儿园将继续支持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每一份好奇心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
王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