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爱吃的菜转到自己面前猛夹,父母笑称:“孩子爱吃,就让他多吃点。”
孩子对着饭菜挑三拣四,父母哄着:“不爱吃,咱就换成爱吃的。”
孩子吃饭时手机不离手,父母默许:“现在孩子都这样,看吧。”
这些场景,是不是像极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日常?
虽说这些场景很常见,但父母知道吗?饭桌上的每一筷子、每一个动作,都在悄悄塑造着孩子的品格,决定他们未来到底能走多远。
老话说“饭桌见人品”,饭桌可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更是孩子学习尊重、感恩和自律的课堂。只可惜,这么重要的地方被父母忽视,给孩子的未来埋下数不清的雷。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孩子长大后到底有没有出息,只要看看他们平时在餐桌上的表现,心里大概就有谱了。
饭桌上的“自私”,会影响未来的社交
有些孩子吃饭时,就像“小霸王”一样独自占着爱吃的菜。转盘被他们死死按住,筷子在盘子里翻来翻去,甚至还把喜欢的菜全部都拨到自己的碗里。
父母只会觉得孩子年龄还小,不懂事。却不知道,不懂事的背后藏着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影响颇深。
这些孩子可能从小被父母家人宠坏了,他们本能地认为“世界围着自己转”,凡事都以自己的喜好和想法为主,从来都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哪怕是最亲的父母,也不会。
这种自私心理一旦形成,那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把把饭桌上的自私延伸到社交中:团队工作中,总是想法设法抢功劳;朋友聚会时,只想着自己;职场合作中,也只图自己方便……
这么自私的人,谁愿意跟他们成为朋友吗?怕是大家都恨不得有多远躲多远,以免被自私的人伤害到。
饭桌上的“挑剔”,会影响抗挫能力
“这菜太咸了!怎么吃吗?”
“米饭太硬了,一点都不好吃!”
“怎么都没有肉啊?我不想吃青菜。”
有些孩子吃饭时就像美食评论家一样,对饭菜各种挑三拣四,哪怕父母做得再好,都能从中挑到毛病出来。
悲催的是,有些父母听着娃的挑剔,竟然忙着解释和道歉。甚至,还会想着给孩子重新做一份,主打一个有求必应。
可父母忘了,人生哪有那么多“合口味”呢?从小在饭桌上挑剔的孩子,说白了他们就是喜欢抱怨,一点抗挫能力都没有。
众所周知:抗挫,是孩子对抗未来生活必备的能力。小时候他们通过否定、挑剔等方式,证明自己可以决定一切。等到长大后会发现,现实生活跟本就不是这样,他们变会陷入巨大的落差中。
以后长大了进入社会,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难道还能抱怨吗?那个时候,又有谁愿意听他们的抱怨呢?没有父母在背后替他们解决问题,怕是只能逃避。
饭桌上的“没规矩”,会影响未来的成功
吃饭时敲碗、大声喧哗、用筷子指人、把手机放桌上刷视频……
这些在父母严重可能是小事的行为,在别人眼中都是没家教的典型标志。若不是碍于情面,估摸着同桌的人都会忍不住上前训斥。
一个连饭桌上的基本规矩都守不住的人,走到哪儿都容易被人看轻。
等到将来进入职场,陪客户吃饭的时候吧唧嘴、随意翻菜,不用猜想都知道,这个合作多半得要黄……
这些“小毛病”都是积累起来的,别人当面可能不会说什么,但背地里却会慢慢疏远,因为这些行为给人的感觉就是不靠谱。
在这个“人脉等于钱脉”的时代,一旦被所有人嫌弃的话,那注定不会成功。大家肯定会想:连餐桌上的规矩都不懂,还能懂其他为人处世的规矩吗?
送给父母的温馨小建议:
趁着孩子还小,请一定把餐桌上的礼仪和规矩,刻在他们的DNA里。
要让孩子在餐桌上养成静音模式,就算做不到“食不言”,也要做到不发出奇怪的声音,咀嚼的时候不能吧唧嘴、更不能大声在餐桌上喧哗、吵闹。
那些喜欢吃的菜不能占为己有,尤其是吃宴席,或和长辈一起同桌时。要有谦让的心理,可以等到其他人不吃的时候,自己再夹菜吃。
另外,别做“双标父母”,要求孩子做到餐桌上有规矩、有礼仪,那父母就得先做到师范,好让孩子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