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最无力和疲惫的,恐怕就是孩子说到做不到。整天画大饼,却从来不兑现承诺,也不见行动。
越是孩子说到做不到,懒散成瘾时,家长越不要着急和焦虑,试试用反向策略来应对。
01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
孩子越懒散,父母越焦虑和生气,催得越紧,说得越多,孩子越对抗,懒散得越狠。
我跟家长说,不要操心孩子太多,催不动,管不了时,你后退一步,该干嘛干嘛。
可是父母根本做不到,表示了担忧:
孩子这样懒散,摆烂和厌学,我怎么可能不管呢?我要是不管,孩子估计会摆烂得更狠。
我反问家长以下问题:
你现在不放手,一直催,管和吵,孩子听了吗?
你管不了还硬管,有没有管住?孩子的反应是什么?你想纠正的问题解决了吗?
家长一阵沉默,但还是觉得就算管了没用,也不敢轻易放手和后退,生怕孩子更懒惰,更摆烂,有更严重的后果。
其实我想说的是:
家长在管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抗拒,压根不听。这时的管只是父母自我的心理安慰,对于问题的解决以及矛盾的缓解,没有任何实质作用。
与其费尽心思也想把孩子掰回来,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这么懒散?为什么缺乏兴趣?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父母管孩子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并不是为了战胜孩子,来彰显父母的权威和正确的决定。
02
一般来说,懒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事无巨细和完全包办的家长,把孩子伺候太好了,照顾得太全面了。
所以在孩子该独立和自我负责时,习惯性依赖家长,遇事就拖,遇难题就逃避。
家长把孩子该做的都完全代办了,又埋怨孩子怎么这么懒散,一点苦都吃不了,这就有点双标思维。
如果想让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家长要用反向策略呈现,也就是跟之前做得相反:
之前包办太多,那么就开始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来;
爱操心的习惯要收一收,将孩子自己要负责的主题,家长要放手;
每天为孩子焦虑和跌宕起伏的心,自我疗愈和释放焦虑,课题分离。
家长先管好自己急切的心,先修复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焦虑,才能回归理性思维,才有可能管好孩子。
家长节奏因为孩子的表现而凌乱时,不仅没办法激发孩子的潜能,还会让家长自身的焦虑与情绪成为新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最终的首要负责人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家长。更不需要家长一直在后边催和施压。
03
孩子说到做不到,懒惰,吃不了苦,又接受不了落差,才会难以行动。
看似是孩子懒惰造成,其实是家长过往控制太多,干预太多,包办太密不透风。
家长的这些“用力”在孩子尚小的时候,的确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孩子走得很顺,成绩也很亮眼。
可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以及初中高中学业难度与竞争力的增加,即便父母再怎么用力,孩子也没办法像之前一样一帆风顺。
在孩子不顺利的时候,没了价值感的支撑,缺乏独立自主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变得一盘散沙。
当空心和没有自我支撑的孩子遇到挫败和困难时,就会启动防御,要么对抗,要么逃跑,要么僵持。
对内攻击就会导致内耗,心情不好,心力不足,自然就变懒,顺势躺平了。
对于父母来说,反向策略激发孩子潜能与自驱的要点就是:
调整过去的养育方式,后退一步,保持觉察,不要再事无巨细的包办,不要再将孩子作为完全的中心时刻紧盯。
家长越松弛,越敢于放手孩子,归属孩子的事情不要急于代办和包揽,孩子慢慢就会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并在做事中体验到价值感与归属感以及胜任感,自然就有意愿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