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推进研究生卓越创新人才培养
|| 屈凌波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的发展趋势下,通过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层次意义。本文阐述了加强研究生交叉融合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研究生交叉融合培养的路径,并结合郑州大学在研究生交叉融合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了分享,以期为研究生交叉融合培养提供借鉴。
一、推进研究生交叉融合培养的必要性
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孕育创新突破。传统学科分类体系已难以应对复杂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而交叉融合能汇聚多学科视角,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北京大学力学学科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攻关,展现了学科交叉的开拓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质量竞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拥有跨领域思维,能够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例如,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出一批可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高素质人才。再者,交叉融合培养也是服务国家战略、驱动产业升级的需要。从新能源材料到医工交叉领域,都是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需要交叉融合人才的领域。
二、推进研究生交叉融合培养的策略
在明确了交叉融合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具体落实研究生交叉融合的培养过程就显得更为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1)重构课程体系,搭建跨学科平台,设立跨学科课程群,优化课程结构。例如,计算机专业通过课程群教学强化学科联系,促进信息学与前沿技术的融合,打造“交叉协同”的师资队伍;(2)引进具有交叉背景的学术带头人,保证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跨学科项目,组建多学科导师团队。例如,“交叉协同”农科培养模式中,导师团队打破单兵作战传统,形成协作性科研生态,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成果转化;(3)对接行业需求,设立特色研究方向。如新材料学院基于材料基础学科建设,直接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4)联合企业开展攻关项目,将论文写在生产一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需强化职业导向,避免培养目标趋同化;(5)营造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通过学术交流会、跨学科论坛等激发头脑风暴,建立弹性评价机制,鼓励“非常规”研究,包容探索性失败。
三、郑州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郑州大学作为河南地方高校的领头羊和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数量都居于国内前列的高校,在注重本科生教育的同时,在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近年来,基于洛阳产业研究院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体制和机制,郑州大学在2021年就率先开展了研究生交叉融合的培养和实践,强化顶层设计,将交叉学科纳入学科建设规划;完善激励机制,打破院系资源壁垒,推动学分互认、项目共享;扩大产教合作,借鉴全球顶尖高校交叉学科经验,如MIT的实验室模式,构建了研究生产教融合的培养方案和实验室,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这种模式被青岛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单位借鉴和推广,获得了2024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科交叉融合是教育回应时代呼唤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以“深耕科研根基,勇攀创新高峰”的信念,共同构建“交叉、协同、开放、共享”的研究生培养新生态,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于现代制造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003Y)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作者系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州大学原正校级副校长,原文刊载于《河南教育》(高等教育)杂志2025年第8期。
河南高教融媒体矩阵
更多平台点击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