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助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开心田螺
2025-08-29 23:30:37
0

□ 张 杰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重要精神标识,“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也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核心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为实现这一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重任,各高校亟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实践教学、多元师资等实践举措,实现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教学方法 激活红色资源育人效能

案例教学法。在思政教学中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红色资源案例,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优先选择具有代表性与时代价值的红色资源案例素材,如革命先烈的事迹、重大历史事件或地方特色红色故事等。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案例内容设计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进而强化学习效果。

情景模拟法。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及高校育人目标,创设逼真的历史场景,安排其扮演特定角色,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场景,增强情感体验,提升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时,可以组织安排学生扮演抗日战士或普通民众,再现当时的战斗场景或生活情境,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知。

实践教学法。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红色基地实地研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依托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红色文化宣讲等志愿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切实应用于社会实践,深化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认同。

革新教学手段 构建沉浸式学习新生态

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红色资源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思政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例如,在课堂教学环节穿插播放红色经典影片的片段,或展示相关的革命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色资源的独特魅力。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分享红色资源的电子文档、音频讲解或视频资料等教学内容,方便学生在课内外随时参考和学习,开阔学生思政学习视野。

应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在思政课堂上还原红色历史场景,安排学生佩戴VR设备,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应用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叠加虚拟信息,将红色资源与高校现实场景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校园内设置AR互动打卡点,设置相关的红色资源信息及其详细的背景介绍、文化内涵、当代价值等丰富内容,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共性+特色”的课程体系

融合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程内容。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尝试引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修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则可以通过讲述红色资源中的革命精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意义。此外,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环节,根据课程属性和教学特点,针对性引用红色资源中的典型案例,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健全教学内容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核心知识点。

开发红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红色资源校本课程是优化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另一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和实际育人需求,深度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资源,设计符合思政育人目标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校本特色课程,使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满足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同时间接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江西地区高校可以围绕井冈山精神开展专题教学;山东临沂地区高校可以结合沂蒙红色文化开发特色思政课程;吉林地区高校则可以依托东北抗联精神开展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等。

建强关键力量 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高校需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红色资源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定期组织红色文化研讨会或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系统解读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和当代价值,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同感。通过建设红色场馆、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支持等方式,为思政课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中有机融合红色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激发其主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内外结合,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对红色资源的关注度,促使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核两个层面,这要求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学术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和认识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为日后更好地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培训,熟练掌握新兴技术的操作流程和应用方法,提高新媒体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以便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高校可以鼓励思政课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围绕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专题研究,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完善评价体系 科学衡量思政课教学实效

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之外,还应当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社会评价。开展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同伴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进行社会评价,邀请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以全面评价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收集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出发的评价,帮助相关主体更客观地了解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际效果。

评价内容全面化。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红色文化和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有效拓宽评价范围,全方位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否能够切实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否通过思政课堂学习具备了运用红色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尽可能保证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合理地呈现融合效果和创新进展。

评价方式科学化。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表现评价和结果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表现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具体指标可涉及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积极性等;结果性考核评价则可以通过考试、论文、项目报告等方式得以展现,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构建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精准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而为日后融入方式与教学创新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作者为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西考生被国防科大录取,母亲流... 前言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好大学,寒门出贵子,更是最大的惊喜。 7月18日,广西岑溪...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新高三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
社区开展“开学第一课” 民警送... 秋季学期即将到来,8月29日,未央区草滩街道草一社区携手民警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为孩子们送来安全...
激活“三力” 赋能成长 实践正青春 亳州篇 聚青春 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中增加对城市...
2025年秋季学期幼儿园开学温... 萌娃启航 爱伴成长 2025年秋季学期幼儿园开学温馨提示 伴着初秋的脚步,孩子们入园的日子也悄悄...
25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彩色一课一... 亲爱的同学们,这里是璐璐学习宝典 今天为大家分享:25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彩色一课一贴(附思维导图)。从...
日媒:日本孩子为何缺乏自主学习... 日本“PHP”网站8月22日文章,原题:日本儿童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吗? 日本教育界正迎来自明治时代以...
刘博涵:在“旷野”中发现孩子的... 一个总在教室里独自哼歌散步、 不愿加入游戏的孩子—— 不是孤僻, 是暂时没有被看见。 一个6岁仍需喂...
学前一年免保教费!怎么减?减多... → 点击右上角“...” → “ ★ ”,精彩内容不错过>>> ▼ 8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
庆祝第41个教师节,教育部通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庆祝第41个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