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安静的周六上午,阳光斜斜地照进学校接待室。我提前半小时到,摆上几株绿植,让谈话空间更柔和舒适。我手边有四张亲手书写的“夸夸卡”,是写给四位孩子的表扬小语,它们是今天这场家访的开场礼。
这是今年暑假我们学校家访活动的一部分,我和行政团队走访校级家委,老师们则开展班级家访。四位校级家委会成员主动联系我,商量好一起到学校,与我展开一次深入交流。
我请他们坐下,递上热茶,展开手边的“夸夸卡”,一张张轻声读着,送到他们手上。“若瑜,你大气沉稳,待人宽厚,是同学们的榜样!”他们说,收到校长的表扬信,孩子们一定很开心。
话匣子慢慢打开。一位妈妈说:“校长,谢谢您的邀请,我们想聊聊心中的困惑。学校的活动很丰富,孩子们都很喜欢,家长也很支持。尤其是体育,我的孩子天天在学校练习篮球,天黑还舍不得回家。 可是,我们还是担心,活动太多会不会影响成绩。说不焦虑,怎么可能呢,唉……”其他几位家长也纷纷点头附和。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家长对教育抱有高期待,他们在被“学习成绩、评分”等关键词中裹挟着向前奔跑中,不敢慢下来,不敢试错。
我继续听他们说——学校的教学进度比其他学校慢,担心期末复习时间不够;孩子们在体育、艺术和课外学习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担心语数英成绩难以保证;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他们的家庭没有足够的能力“托底”……我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一边共情着家长的担忧。的确,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快乐,但如果快乐的代价是孩子的学习竞争力不足,增加未来的不确定性,父母很难不担心。
我感谢几位家委的信任,愿意说出心中的隐忧。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很多家长的担忧。作为一所开办两年的新学校,办学理念的家校融合需要时间,办学成果更需要时间的检验。
我从家长的焦虑根源谈到“双减”政策的深化,分析今年取消统一的小升初毕业及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所释放的信号,从教育的理想谈到现实的摩擦。我清晰地向他们传递学校的育人主张: 我们从不轻视成绩,我们所坚持的,是“孩子全面发展”。同时 我也从他们的反馈的情况进行反思,未来课堂必须更高效,老师必须更专业,练习必须更精准。
我告诉他们:“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发掘热爱做闪亮的自己。 ”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真正助力他们走向未来的,是乐观、自律、合作意识,以及创造力与好奇心。素养,才是孩子踏入未知世界的通行证。
我们畅聊了三个多小时,像在修建一条不断打磨、试图穿越彼此立场的通道,我想这样的谈话也是在不断稳固家校信任基石。
快结束时,一位爸爸笑着说:“校长,谢谢你认真倾听和回应,我们相信学校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好!”其他几位家委也微笑着点头。
家访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安抚家长情绪,而是引导一种共识的生成。四个家庭走进学校,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被看见,也期待自己的声音被听见。我所理解的家校共育,既不是单纯地让家长配合学校,也不是学校取悦家长,而是多视角、多观念的不断碰撞,最终找到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那条路。
上一篇: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中心幼儿园开展“民族团结第一课”活动
下一篇:多彩活动迎接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