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阳县环城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教案本里夹着密密麻麻的家访笔记,手机中存着数百个家长的联系方式,周末常常奔赴在去学生家的路上。他就是庞智勇,一位奔走在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教育者,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以耐心叩开一个个孩子的心灵之门。
从“问题学生”到“阳光少年”:他在家访中找到钥匙
去年九月,612班里转来一名男生,上课总是低着头,课间独自坐在角落,作业本上偶尔会出现暗色的涂鸦。起初,班主任尝试在学校与他沟通,却屡屡碰壁。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庞智勇没有放弃,利用周末叩开了他家的门。
推开那扇略显陈旧的家门,庞智勇看到的是堆满杂物的客厅和沉默的父子俩。原来,他的母亲半年前因病去世,父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整日沉默寡言。“孩子晚上经常躲在被子里哭,说想妈妈,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劝他。”孩子父亲红着眼眶说。那一刻,庞智勇明白了:孩子的沉默并非叛逆,而是失去至亲后的自我封闭。
此后,庞智勇每周都抽时间去他家。他不聊学习,只陪小烨拼乐高、听他讲妈妈的故事,同时引导其父亲:“您可以试着跟孩子说说您的思念,他会明白你们是彼此的依靠。”他还在班级里组织“我的小秘密”分享会,为孩子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三个月后,这名同学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从“对抗”到“同行”:他让家长成为教育同盟
面对“问题学生”的家长,庞智勇总能找到沟通的桥梁。六年级学生小妮的妈妈曾是学校的“常客”,每次来都抱怨孩子“不听话、爱撒谎”,母女俩一说话就吵架。
家访时,庞智勇并未急于指出小妮的不足,而是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课堂里,小妮正专注地帮同学修理损坏的桌椅,眼神里透着全神贯注的认真。“您看,小妮其实很有担当。”他轻声引导着,继而问道:“您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会不会常提‘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精准点醒了小妮妈妈——她原以为比较能激励孩子,却不知这令小妮愈发抗拒。
自那次家访后,庞智勇为家长推荐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一书,并坚持每周和小妮的妈妈分享小妮在校园里的闪光时刻。渐渐地,家长学会了用欣赏代替指责,小妮也卸下心防主动倾诉,母女间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从“单打独斗”到“全员协同”:他编起守护网络
庞智勇深知,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他把自己的家访经验整理成《心理健康家访手册》,里面记录着不同家庭类型的沟通技巧:面对留守儿童家庭,要重点关注隔代教育的矛盾;面对重组家庭,要引导孩子接纳新成员……这本手册成了全校老师的家访必备“工具书”。
他还发起“1+1”家访结对活动,让年轻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组队,共同走访特殊家庭。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形成了“课前观察、课中关注、课后家访”的闭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守护下,走出了心理阴霾。
“每个有心理困惑的孩子,背后都藏着未被理解的渴望。”这是庞智勇常说的一句话。他用一次次家访,搭建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让教育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心灵的唤醒。这份坚守,或许平凡,但却在孩子们的成长轨迹里,刻下了温暖而深刻的印记。
供稿:咸宁市教育局教师管理科
编辑:徐甜甜
校对:袁震
审核:张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