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榜样力量
2025年准格尔旗“明日之星”风采展播
2025年准格尔旗“明日之星”奖学金评选落下帷幕,众多优秀学子经多轮考核脱颖而出。他们或是学业尖兵,或是科创达人,亦或是实践先锋,尽显新时代青年担当。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拼搏的肯定,更凝结着家乡对青年成长的深切期许。每一位“明日之星”的成长轨迹里,都藏着值得聆听的奋斗故事,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家乡培育的青春力量。
李欣烨 <<<<<<<<
所在院校:同济大学
就读专业:土木工程
学历:博士
获奖情况:
Shape Modeling International 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奖、黑龙江省三好学生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省级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 第十届国际大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第二名
在求学与实践的道路上,我始终试图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寻找平衡。理性来自于科研训练带给我的逻辑与方法,而情感则源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给予我的责任感与温度。这两条看似不同的路径,却在我的成长中不断交织、互相补充,塑造了如今更为坚定与丰富的自我。
1
科研探索:从困境到突破的坚持
博士阶段,我的研究方向是自由曲面网格结构的多目标优化。听上去似乎是一个纯粹的数学与工程问题,但真正投入其中时才发现,它不仅仅是推导公式与编写代码,更是一场耐心与毅力的考验。
记得在刚开始尝试构建稀疏矩阵求解系统时,我遇到过数次失败,几乎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那段时间,我常常在实验室里熬到深夜,盯着一行行代码,心情焦躁而沮丧。甚至有几次,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科研之路。
科研的本质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而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意味着我在逼近正确答案。于是,我开始调整心态,把每一次“Error”当作一次反馈信号,不再急于求成,而是逐步拆解问题、逐层验证。经过数月的努力,我终于取得突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结果的耀眼,而在于过程中的自我淬炼。
正是在一次次困境与突破之间,我学会了如何面对不确定,如何在复杂问题中寻找秩序。这份坚持与耐心,已成为我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志愿服务:从讲解员到倾听者的身份转变
与冷静的科研相比,志愿服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另一种温度。2019年,我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担任讲解员。一开始,我只是把这当作一种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每次都努力背熟讲解词,力求准确无误。然而,当我真正站在观众面前,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时,我逐渐意识到,讲解的意义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让鲁迅先生的精神真正触动听者的心灵。
讲解不仅是“说”,更是“交流”。于是,我开始尝试在讲解中加入自己的理解:鲁迅笔下的呐喊如何与当下青年相呼应,他所展现的批判精神如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慢慢地,我发现观众的眼神中多了一种共鸣,他们开始与我互动、提问,而我也不再是单向的讲述者,而是双向的倾听者。
这一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我意识到:沟通的本质并不是传递信息,而是传递情感。真正有价值的表达,不是让别人记住我的声音,而是通过我的声音,让他们记住鲁迅的精神。这份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科研表达与学术交流,让我更加注重“让别人听懂”而不仅仅是“自己讲对”。
3
感悟与寄语
无论是科研中的坚持,还是志愿服务中的倾听,都让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人成长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它既需要理性的训练,也需要情感的滋养。科研让我学会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冷静与耐心,而志愿服务则提醒我在追求学术高度的同时,不要忘记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结。
如今回望这些经历,我常常会把思绪带回到家乡——鄂尔多斯准格尔旗。辽阔的土地、淳朴的乡音和坚韧的民风,是我成长的根基。它让我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坚持,也让我在收获时懂得谦逊。
因此,我也想把这份体悟送给正在求学、探索的学子们:无论你身处何地、面对何种挑战,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起点。家乡给予我们的,不只是血脉与牵挂,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时保持坚韧、在面对世界时保持真诚。愿我们都能心怀家乡、笃行不怠:既以学术之严谨追逐高峰,也以赤子之真诚温暖人心。
来源:团旗委青发部
编辑:周向东
校对:高曼倩
校审:王翌同
复审:李林沣
终审:吕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