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往往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对于为人父母的人而言,养育子女,就是希望有一天子女,能在身旁照顾尽孝的,然而生活中就是有些“长不大”的子女,没办法好好孝顺父母。
这些子女也不乏有着光鲜亮丽的工作坐在办公室吹着凉风开着小差,却依旧在生活上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向父母索要更多。
那么,在当今时代,究竟“何为孝顺”?被曲解的“养儿防老”观念,其真正的内涵又是什么?
重压之下的脊梁
中年人往往是事业最难压力最大的人,年龄上来了之后他们的记忆力衰退,身体素质下降,也无法跟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他们掌握的经验技术也无法跟年轻人相媲美。
所以在事业上中年人的处境往往不容乐观。
首先,他们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没钱没压力,中年人身上要肩负起养育家庭的重担。
其次,他们也有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年轻时拼命苦干,身体积累了许多病痛,折磨着中年人,使他们不得不一边做着繁重的工作,一边又要忍受疾病在自己脆弱的五脏六腑来回“碾压”。
最重要的是中年人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孩子生病了,家里父母出事了这些都需要中年人出钱出力。
最后,中年人的学习能力经验太陈旧太老化,不能跟现在的先进科技一起与时俱进,这就导致他们升不上去,职业卡在瓶颈期,需要钱需要晋升,可无奈只是徒劳。
“养儿防老”对中年人来说,是他们辛苦养家最大的心里支撑。毕竟,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先苦后甜,熬过了生活的艰难拷打可以在退休以后享受轻松悠闲的晚年吗?
当然,“养儿防老”的最重要的核心需求其实是子女去满足父母被照顾、被关心的心理。
对父母而言,孩子有孝心,照顾他们,这种心理上的被子女爱着,是他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
然而,期待越多就越容易失望,因为父母深把期待子女照顾自己这种心愿埋在心中,他们高高悬起的希望在看到子女做的不够好时,就越容易破碎。
要知道父母之所以在生活中能肩负起重担,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看得见并且懂得珍惜我的付出。”
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饭桌上孩子专心玩游戏对长辈的问询敷衍了事,父母看子女在工作上情感上不顺找其沟通聊天,子女却拒之门外“你懂什么呀”、“别老下掺和”。
父母的表达总是被子女忽略不管。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景,父母给身在外地上班的女儿打电话,女儿总说“工作太忙了,没时间”、“要加班”,拒绝了。
他们不懂孩子为何不能多说说话,可能是有代沟吧。老人感受到自己不被人需要,情感上就变得寂寞、荒芜。
子女做的的确是不对的,在这件事上子女应该对父母包容理解,如果父母不懂当下的潮流子女就带着父母冲浪,不要来一句“你什么都不懂”就草草了事了。
“养儿防老”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力行的孝心,父母突发疾病了,这时候躺在病床上就想要子女来了电话跑来陪自己,到点儿热水、盖盖被子,听自己唠唠嗑。
可是子女来一句“太忙了,抽不开身,过段时间就回来看你”就挂断了电话,只留下失神的父母坐在病床上发呆。
父母在这件事中觉得自己被忽视,所以感到寒心,觉得子女不孝顺。
重构“孝顺”的现代内涵
所以何为孝顺呢?
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子女要学会共情、陪伴父母。在爸妈无法理解子女时,子女应该好好说话,趁父母有空时和他一起打扫家务、做做饭,好好跟父母沟通沟通。
子女再跟父母说话时,不要总是冷冰冰的,即使有矛盾咱们也要好好说话,尝试多给对方一些耐心和时间。
沟通中要讲究技巧,比如聊点儿大家都关心的家里事儿,身体健康,恋爱婚姻之类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思想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试着互相尊重、接纳对方的差异与不同。
比如老一辈的人喜欢节省,有时总把剩饭剩菜留到过期,这个时候子女可以尝试告诉父母这是对身体健康他有害的;在买生活用品中,父母总是喜欢自己做不爱花钱买,子女也学会尊重他们的决定。
从行动上来说,子女应当身体力行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干点家务、扫个地、摘个菜、帮忙清理手机里的病毒等等。让父母切实感觉到有个孩子很幸福。
孩子有孝心的核心还是在于“独立”、“成长”,孩子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能够成家立业,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会独当一面,能把日子过得好,他们才能彻底心安。
“养儿防老”的真意
“养儿防老”不是简单的,把孩子养大了就把他留在身边照顾到老这么片面的意思。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化身“慈母”、“严父”挡住了前方的风沙,道路荆棘,他们披荆斩棘;风雨如晦,他们秉烛夜驰;骇浪惊涛,他们扬帆勇进。
养儿不是一场简单投资,孝顺不是简单的履行义务。父母真正想要的孝顺更多是子女发自内心的体贴照顾,真情实感的爱意表达。
当亲子关系是健康的、双向流动的情感联结时,“防老”便不再是基于生存恐惧的保障,而是“老有所依,心有所安”的自然而温暖的生命归宿。
结语
孝心的本质是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被爱。
所以,朋友们,勿让那份最应在场的孝心,在忙碌与疏离中悄然缺席。请停下奔波的脚步,拾起被忽略的耐心,用我们的爱去滋养那份曾为我们撑起整个世界的父母之爱。
他们用青春做燃料,点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如今,请让我们以反哺之光,照亮他们渐入的黄昏。让“养儿防老”从一场沉重的道德契约,回归其最纯粹的情感本质。愿它最终能剥离所有的功利与计算,沉淀为两代人之间,最坚实、最温暖的生命守望。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