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厌学和躺平的孩子上,家长有时需要心狠一点,孩子才能慢慢支棱起来。
但很多家长在孩子厌学与躺平时,都用错了方法,看着孩子难受或煎熬,一味的尊重或纵容,反而让孩子躺得更彻底。
在跟家长交流躺平孩子的过程中,遇到过这样情况:
家长刚开始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孩子出现厌学与躺平后,家长就不敢再多说了,看着孩子的脸色而行事;
之前对孩子严苛和一言堂,在经历孩子躺平后,刚开始强势控制,控制不住完全允许;
对孩子好吃好喝供着,只想着孩子开心快点恢复,对孩子玩手机躺平不敢说一句话;
从对孩子高压,高控到小心翼翼,忐忑不安观察孩子,一句不敢多说,完全看着孩子脸色行事。
从一个高控制和强势的角色到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生怕惹怒孩子,这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从家长完全自己说了算,到过于尊重和纵容孩子,是从高压高控到了放任自流的状态。
家长这样的方式,并不会让躺平厌学的孩子支棱起来,反而会更容易拿捏家长。
利用家长心疼孩子,害怕孩子出问题的心态,而精准的觉察父母的痛点,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也逐渐合理化。
但这些是对没有严重情绪问题,只是畏难心理和内耗不严重孩子的做法。
如果孩子负情绪比较严重,或者已经在服药阶段,就不能一概而论,必要的尊重与纵容反倒是修复孩子的途径。
家长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方法都没有对错,要适配,不可一刀切和直接套用。
别太尊重和纵容孩子的前提,是孩子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饮食和睡眠都正常的前提下,只是因为懒散和不想吃苦,或者畏难心理。
这种情况下,家长是没必要完全纵容和顺着孩子,要狠下心给孩子定一些规矩,也要让孩子吃点苦头。
尤其是不要让躺平在家的孩子,过得太舒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家里人都看着孩子的脸色过日子,大气都不敢出一下,完全尊重和允许孩子,甚至纵容要钱给钱,要玩去玩,想干啥就干啥。
不开心了就怼,动不动就威胁或恐吓家长,你要是不满足我什么要求,我就怎样怎样。
像这类厌学和躺平的孩子,家长的尊重和纵容,是不会唤醒孩子。即便孩子过得很开心,也是建立在完全允许和完全支持的前提之上。
开心只会滋长孩子更放肆,躺平更彻底,陷入游手好闲和吃喝玩乐的安逸之中。
像这种情况下的孩子,父母无条件接纳,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放肆,越来越嚣张,甚至彻底躺平,进入啃老阶段。
如果孩子不是因为严重心理问题而躺平,家长是不能完全接纳和尊重的。
无条件接纳,是指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说到做不到的现状,并不意味着要接纳孩子想干啥就要干啥的行为。
如果父母全盘允许,只会变成纵容和溺爱。
比如说孩子说玩手机一小时,家长同意了,然后孩子到点后又要加一小时,家长又同意了,然而到点后孩子又要加两小时,家长再次同意。
孩子说要充游戏让家长转账,家长给了,孩子说要零花钱,家长又给了,孩子说吃饭要钱,家长又给了。
这就会让孩子变得有恃无恐,觉得自己所有的要求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家长看来,如果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不开心,就会找事。
为了让孩子不找事,为了让孩子开心,就失去了边界感与原则性。
家长可能认为只要让孩子开心,只要自己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就能收敛点,快点从躺平状态中恢复。
但实际上,家长太尊重和纵容孩子,只会滋长了孩子不守规则的习惯,这是家长自己原则先塌方了。
爱孩子的心是真的,想对孩子好也是真,心疼孩子也是真,但心疼过度就变成了溺爱与骄纵,后患无穷。
这时家长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日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孩子会越来越任性和放肆,也会躺平得越来越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