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先生是做HR的,听他说起前些天,公司里来了位985毕业的实习生,因为工作一点小失误,被领导说了两句,没想到当场哭着要辞职。
“现在的年轻人,太玻璃心了。”我家先生感慨说。
当下社会,心理脆弱的年轻人真不少见,但他们的“玻璃心”并非一朝一夕养成。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成长中有些容易被家长忽视的特征,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定时炸弹”!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源于童年,长大后容易让人吃亏的性格信号,以及如正确引导。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家娃听话又懂事。
但我想说,有时候“太听话” ,可能不是优点,而是没主见的开始。
像我们邻居小宇,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性格乖巧得不得了。
家长让吃什么就吃什么,让穿什么就穿什么,让做什么也从来不拒绝。
可是,小宇妈妈说:“这孩子太温顺了,在学校文具被同学拿走,只知道回家哭,根本不敢跟同学要回来。”
为啥会这样呢?或许,孩子把表面的言听计从,当成了获得爱的方式。
这种小时候特别乖的孩子,长大后融入社会,往往特别迁就别人、压抑自己,不敢表达,也不知如何争取利益。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足够好的母亲”概念,强调父母不必完美,但要能接纳孩子真实的情绪表达。
因此,我们在养育过程中,要允许孩子说“不”,允许他们表达不同的意见。
可以试试定期开家庭会议,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在安全范围内,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相应后果。
我以前有位同事,能力不错,却在职多年没升过职。
只因他脾气不好,常常得罪人。稍有不顺就拍桌子,同事和领导都对他敬而远之。
有一次公司年会,我看到了他儿子,也是个小爆脾气。
餐宴上因另一个家属小孩不小心碰倒了他的玩具,就气得大哭大闹,最后人事部同事给他送上公司提前准备的年会礼包,才算哄住。
其实孩子脾气暴躁,多是出于模仿——家长平时容易情绪化,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学会用“发脾气”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显示,脾气不好的孩子,长大后情商普遍偏低,容易在工作中与人起冲突,职场举步维艰也很正常。
我们想要帮助孩子改善暴躁的脾气,可以准备“情绪温度计”,让他用1-10分标注情绪强度。
当他要发火时,引导其说:“我现在是7分生气,因为……”具象化表达,有助于快速降低情绪温度。
同时,我们家长也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情绪处理方式,比如深呼吸、暂时离开情境冷静等。
我家小宝就是个依赖性特强的小孩,之前总觉得他丢三落四,每天帮他收拾书包,结果现在三年级了还经常找不到课本。
于是我决定不再插手他整理书包的事。刚开始也漏这漏那,但被自己坑多了就慢慢上心了。
现在不仅收拾书包时知道分门别类,睡觉前还会自己认真地检查一遍。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6-12 岁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
我们最需要做地,就是学会给孩子“放权”:让他们自己整理房间,自己规划写作业的时间,自己决定周末怎么安排……
哪怕做得不太好也没关系,比起“不犯错”,我们要让他明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更重要!
相信大家也接触过这一类型的孩子:下棋输了就哭,考试没考好就摔卷子,玩游戏输了就耍脾气……
记得有次学校组织运动会,我家大宝参加400米项目,结果技不如人错失名次。
我至今还记得那场景,他当时蹲在地上不起来,嘴里还念叨:“以后再也不跑步了”。
刚开始我还哄他,“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
可发现,这样的“虚假安慰”,只会让他更接受不了结果。
于是我决定帮他正视失败:
我蹲下来与他平视,轻声说:“宝贝,妈妈看到你刚一直都在奋力追赶,这种坚持比名次更难得。咱这次权当经验教训,如果你愿意,从明天开始,每天放学咱多练习,把起跑反应和弯道技术练扎实,下次一定能突破自己!”
要知道,孩子的抗挫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建立起来。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拥有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的孩子更善于面对挑战。
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不是立刻帮他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其思考:怎么样做才能更好?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尝试?
当孩子把注意力从“我失败了”转移到“我还能怎么做”上,那以后他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迎难而上!
家长们,可自查以下,如果发现自家娃有以上4种特征,倒不必焦虑,但也别指望他“长大了就会好”。
从小建立主见、控制情绪、培养独立、增强抗挫折力,这些才是帮他们避免将来“吃亏”的正道。
毕竟,我们不能陪娃一辈子,比起帮他解决所有问题,让他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给他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