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通过龙狮动作互动,让英国学生动起来、演起来、玩起来,深度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热身活动部分,请举手的学生带领同学们做动作,做什么动作由该学生决定,教师说停的时候就停下来,快静齐;进入主体部分,教师把第一个和第二个任务指令讲清楚,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两人一组,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反馈;第三环节和第二环节教学方式一样,第三环节是在第二个任务的基础上,把创编动作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节目;最后是分组展示及总结评价,从易到难,层层递进。
这是近日笔者参加“活力校园国际交流”英国伦敦访校看到的一节体育课。教师没有太多讲解和示范,但学生们始终沉浸在活动中,兴趣盎然。
此次访校引发了笔者四点思考。
小场地也可有大作为
访校行的所见所闻颠覆了笔者对学校体育的固有认知,也让笔者对“深耕小场地,实现体育大作为”的实践之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当看到英国两所小学没有篮球场、足球场,甚至没有正式的操场,其中的阿尔伯特王子中学学生在沥青球场踢球依然热情高涨时,笔者更加坚信:校园体育的核心并非硬件设施的豪华,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保障每一名学生参与运动的权利。这与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长期以来坚守的“小场地,大体育”理念不谋而合,也让我们在对比与反思中,明晰了未来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要呵护学生运动兴趣
英国校园体育最令我震撼的,是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极致呵护。我们观摩的英国体育课,课堂特别有结构感和层次感,强调学生体验和参与,例如给予学生10分钟学练和创编时间、弱化教师讲解示范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目前,马田小学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推行“全体验·全比赛”理念,通过分割足球小场地、改装篮球架筐等,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比赛。这些做法的本质,与英国的“以生为本”——不被场地限制、不被形式束缚、让每名学生在运动中收获成就感相通。
发掘体育课堂育人价值
英国体育课堂对育人价值进行深度发掘,教师在游戏设计中巧妙渗透体能、社交、认知与心理培养,在活动中关注人格品质的塑造和正确胜负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合作创编中理解进攻防守逻辑,在自我评价与总结中提升表达能力。这种体验式育人与当下倡导的实践方向高度契合。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贯穿全年的“奔腾”体育节,让每个班级有“主场”、每名学生成“主力”,推动“人人有参与、班班有项目、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颁奖”的目标落地,让“跑起来、动起来,健康向未来”的理念深入人心。
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中英专家探讨的“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包容式教学”,恰与我国体育课程标准所明确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同。不过,相较于英国20多人的小班,我国的大班教学面临更大挑战,这也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需以更高质量的学校体育工作顶层设计突破规模限制,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对比英国的经验,我们既看到了中国校园体育的独特优势,也需正视其中的差异,并加以借鉴和反思。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学校体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广东省明确“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深圳市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不难看出,从国家到省、市,体育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唯有高质量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上好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才能充分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
中英文化差异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英国每周两节体育课,但能以体育课为核心,引导丰富的课外校外运动,且将学校与社区资源深度整合;我国虽推行两小时体育活动,但文化课仍占主导,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校家社资源联动有待加强。此外,如何在“规范教学”与“个性发展”间保持平衡,让学生持续保持体育运动兴趣?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