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大二上学期,我就深刻感受到了未来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 —— 对于经历过高考应试教育、在某些领域并不擅长的我来说,想要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研究生学历几乎是必需品。而对比多种升学路径后,海外留学似乎成了最适合我的选择。不过那时我对留学没有系统认知,只能本能地维持绩点、参加竞赛,不知不觉间积累了 5 段竞赛经历,也为后续申请打下了基础。
真正让我坚定留学想法的,是澳门科技大学的交换经历。当时学院招募 4 位同学参与一学期交换项目,我抱着体验境外学习、为申请加分的心态报名,顺利入选。在澳门的学习生活完全颠覆了我对校园的认知:宽松的环境里,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没有繁杂的 “水课”,只需专注学好专业课。印象最深的是,大二的我挑战了一门要求先修概率论与统计学的大三专业课 —— 由于没学过基础课程,我课下用三倍时间自学,最终期末考出了不错的成绩。这段 “啃硬骨头” 的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学习能力,更让我爱上了全英授课的氛围。

交换期间,我还在澳门校内考点尝试了雅思,本想 “试水” 却意外考到 7.5 分,这为后续申请节省了大量时间。不过交换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澳门课程成绩仅作学分替换、不计入绩点,大三时我不仅要补大二落下的课,课表排得满满当当,还得兼顾写论文、备考 GRE 和找实习,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 “连轴转”。现在回头看,交换的时间成本不算划算,课业压力也大,但它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更清晰地明确了留学目标 —— 如果再选一次,我依然会报名。
2023 年 6 月结束交换后,回想起澳门的点点滴滴:图书馆里专注的身影、班上优秀的同学、全新的学习环境,我彻底坚定了留学的念头。从那时起,“海外读研” 不再是模糊的想法,而是成了我必须实现的目标。
二、申请过程2023 年暑假完成第一次暑期实习后,我开始着手准备留学申请,首要任务就是找中介。我线下走访了广州四五家留学机构,最终选择了指南者 —— 还未签约时,指南者的老师就为我制定了详细的择校方案,解答问题时真诚不隐瞒,让我格外放心。
签约后,我和顾问老师深入沟通,确定了 “多地区连申” 策略:港城、港理为主申,港三新二当作 “刮彩票”,悉尼作为保底。选择港新地区,主要有两点考量:一是港新授课型硕士多为一年制,既能快速拿学位、减少就业风险,又能降低食宿等消费,比澳洲两年制更划算;二是我是广东人,香港离家近,周末能随时回家 “充电”,且港新院校在珠三角认可度高,对未来就业帮助很大。
随后,规划老师为我制定了详细的申请规划建议书,从 GPA、标化、实习、项目 / 竞赛、专业技能五个维度明确提升方向。其中最有挑战的要求是:大三一整年平均分需超 90 分,才能让我从当前 85 分提升到 87 分。此前均分从未上过 90 的我,把这当作必须完成的目标,最终大三均分稳定在 92 分,总排名升至专业第 6,均分不再是申请 “拖后腿” 的部分。
2023 年 3 月,我就开始准备申请材料 —— 因为港中文提前批开放早,且我习惯提前备齐所有东西。在指南者主申老师的帮助下,不到一周就完成了材料准备;文书写作时,主笔老师先通过腾讯会议和我头脑风暴,帮我从繁杂的经历中筛选出适配不同专业的优质内容,解决了我 “经历多却难取舍” 的难题。
6 月底港中文提前批开放当天,我立刻催促主申老师提交申请,同时寄送雅思成绩单、本科在读证明等纸质材料,力求减少招生官的审核麻烦。此时除了 GRE,我的申请背景和成绩已全部敲定,但 GRE 成了新的 “拦路虎”—— 两次考试都没出分,看着其他同学开始暑期实习,我却每天在图书馆和宿舍间 “两点一线”,14 小时高强度备考,甚至开始怀疑 “实习是不是比考 G 更有用”,一度濒临崩溃。
转机出现在 8 月 2 日下午:我正复习 GRE 生词时,收到了港中文 MiM Programme 的面试邀请!我立刻把好消息发到申请群,主申老师第一时间发来面试题库、注意事项,还帮我预约了模拟面试,省去了我找面经的时间 —— 题库几乎覆盖了所有公开信息,还有独家问题。虽然网上说 MiM 面试通过率高,但我秉持 “杀鸡用牛刀” 的态度,把个人经历和回答打磨到极致,几乎准备了题库里所有问题。

面试时我发挥稳定,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圆满;而拿到面邀后,我的心态也彻底放松,后续 GRE 考试虽仍差 2 分没到 320,但我立刻把最高分给项目送分 —— 当天下午,我就收到了港中文的推研信!看着屏幕上的通知,我瞬间红了眼:两年前我就把港中文当作目标,甚至用它的壁纸鼓励濒临放弃的自己,如今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最后想给学弟学妹提个醒: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别拖到申请前才着急;绩点也很重要,相比软背景,绩点对申请的助力更直接。现在的你或许为申请忙得焦头烂额,但请相信,结果绝不会辜负你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