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国数课”的真正意义,就是让教师意识到,祖国需要时,我们就该用中国故事去教,用一堂“国数课”唤醒下一代的爱国心。
真切希望各学科教师心中不是只有教材,而是“把整个中国装在心里”,都能创作出从0到1的“国数课”!
文丨华应龙
编辑丨当代教育家编辑部
本文字数1109,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我创作了一系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比如《阅兵之美》《半条被子》《华罗庚教我们学数学》《陈景润教我们学数学》……
在不同时间、不同会场、不同教师面前,夸赞的话几乎相同:“华校长,您的课太棒了!不过,这样的课,只有您才能上出来。”
也有年轻教师不解地问我:“这节课教材上没有,您为什么要上啊?”
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祖国需要,我就去教》,希望唤醒更多教师一起创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
行文中,反复出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这个短语,我想,应该给个简称。
“大数学课”“爱数课”“数思课”“道数课”“祖数课”……肯定又否定。
2024年1月28日凌晨,梦中的我得到一个词“国数课”。
4点10分,我给出了“国数课”的界定:“国数课”不是取代数学课,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数学课”的简称……
“国数课”丰富数学教育的意蕴,拓展数学育人的边界。
4点11分,我把“国数课”的界定发在“华应龙名师工作室”群里,我说:“兴奋得想叫醒伙伴们!”
一年多来,“国数课”的确“叫醒”了全国各地的工作室成员,他们创作了100多节“国数课”,官方、民间的“国数课”专题研讨会开遍大江南北。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简约明快的命名,提升着人的精神,涵育着人的心灵,鼓舞着人的自信,推动着人的奋进。”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都发表了记者采写的报道。我和工作室成员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基础教育》《北京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报刊发表了20多篇标题中含有“国数课”的文章。
“国数课”唤醒教师们重新审视数学课中的文化基因,唤醒学生们看见数字背后的家国情怀。
“国数课”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的需要,是一次深沉的课堂觉醒。
在“国数课”中,教师用数学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数学的逻辑勾勒民族精神,让知识在流淌中融入爱国的温度。
“国数课”不喧哗,不张扬,却能在学生心中激荡起深沉的力量。
我想,“国数课”的真正意义,就是让教师意识到,祖国需要时,我们就该用中国故事去教,用一堂“国数课”唤醒下一代的爱国心。
听完“国数课”之后,英语教师说:“我们应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科学教师说:“我们应该用中国故事来教科学。”物理教师说:“我们也要创作‘国物课’。”……
希望“把中国叫醒”的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被誉为“教育家的教育家”,他的名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份觉醒的呼告至今回响——“读书不忘强国,强国不忘读书”。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第一流的教育家”提出了两条标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真切希望各学科教师心中不是只有教材,而是“把整个中国装在心里”,都能创作出从0到1的“国数课”!

本文作者:华应龙,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届“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获得者,化错教育创始人。“国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荣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中国教育报数学阅读导师团”总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曾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专著《我就是数学》《华应龙和化错教学》等10多本。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11月第11期[上半月]
编辑:孙彦晗
二审:董慧慧
三审:张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