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书记、校长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引领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实施者,是党的教育方针“最后一公里”的落实者。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奋进征程中,书记、校长“有何作为,应当何为,如何有为”至关重要。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实质内涵和时代意义,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展现全市教育系统踔厉奋发的风貌和各学校书记、校长的风采,市教育局面向全市开展主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好校长”的“校长谈”活动,为书记和校长们分享教育感悟、讲述办学经验、交流治校心得、弘扬教育家精神、共谋共促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今天推出第二十九期,由谯城区淝河学区中心学校校长张宪分享《躬耕乡土育桃李 立德树人守初心》。
我是谯城区淝河学区中心学校校长张宪。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感召下,努力办好乡村教育。
躬耕乡土育桃李,立德树人守初心。作为办学治校最关键的要素,校长不但影响办学,影响师生,同时也影响家长,影响社会。作为乡村学校的校长,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为乡村孩子点亮未来、为乡土文明延续薪火的重任。为此,我始终将办好乡村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与坚定承诺。
优化管理
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办好乡村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植于我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提醒我不忘初心——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有优质教育,让知识的种子在乡村大地上扎根生长。作为校长,我将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综合素养,加强规范管理,带好教师队伍,与教职工一道踔厉奋进。
目前,我校构建了规范的层级管理体系,清晰界定了各科室的职责边界,有效规避职能交叉与管理盲区,杜绝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专门设立教学质量监测部门,负责对各学科教学实施常态化督查与精细化评估,精准查找问题,为教师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与此同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依,规范高效推进。
悉心关爱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每名学生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蕴藏着无限潜能。我始终坚信,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学生品德的涵养与人格的塑造。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关心关爱学生,传递教育的温度。因此,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正向引导,号召教师推行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在校园中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与关怀。
我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俯下身与他们倾心交谈、真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针对学习有问题、思想有困惑、心理有压力、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专门组织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业瓶颈与生活难题,能够安心学习。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师生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文体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艺、放飞自我的广阔平台。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学生们不仅充分展现了自身才艺,更在实践中增强了团队精神,锤炼了协作能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涵养了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
示范引领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作为校长,我深知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率先垂范,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团队。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业务培训和研修活动。通过“走出去拓视野、请进来传经验”的模式,为学校教师掌握前沿教育理念、掌握实操教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提供机会,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如今,学校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他们立足教学岗位,结合学科实际,积极投身教研,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屡创佳绩,为学校赢得了广泛赞誉。
家校协同
共育孩子美好未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校协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支撑。我校注重家校共育,打破传统的家长会模式,选择农闲时节或傍晚家长不忙的时候,组织班主任走出校门,将家长会开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倾听家长的心声与期盼,了解孩子的居家日常表现。
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我校特别关注这一学生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爱与心理疏导。为此,我积极奔走,多方联系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凝聚社会资源,为留守群体中的贫困学生提供物质资助与学业帮扶,确保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针对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难的实际,学校专门设立“夜话心桥”热线,班主任与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利用晚上时间定期与留守学生远在异乡的父母视频连线,细致反馈孩子的在校近况,共同商议家校共育良方。这份关爱突破时空的阻隔,直抵人心,深受学生家长的认可。
同时,学校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沉浸式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亲子运动会等特色活动,让家校双方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当学校与家庭真正结成育人共同体,同向而行时,教育的力量才能同频共振,助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
立德树人
传承弘扬乡土文化
作为中心学校的校长,我深知自身也同时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的使命。乡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更是滋养学生成长的宝贵养分。我始终认为,坚守绝不等于墨守成规——乡村孩子的眼界,不该被村子的边界困住。
基于此,我抽时间带领部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探访乡村贤达,挖掘民间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乡土这本“活教材”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同时,在校园内着力打造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些浸润着泥土芬芳的乡村“大课堂”,让孩子们体悟到:自己一直生长的这片土地,原来也蕴藏着如此深厚的学问。我校坚持将乡土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深深扎根于家乡的文化沃土,了解并挚爱这片生养之地。
躬耕乡土,是教育使命的深沉召唤;立德树人,乃教育初心的不渝坚守。作为学校发展的主心骨与学生灵魂的引领者,校长肩负着重大责任。我将认真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在乡村沃野上躬身做一名深情的守望者、坚定的探索者、温暖的引路人,扎根药都大地,深耕每一寸乡土,唤醒每一颗心灵,以师者之微光,聚教育之星火,照亮乡村孩子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统稿:张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