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网上有一篇帖子引起了网友特别多的讨论。
一位名叫“小琛日记”的博主,发文讲了自己“藤校毕业后高开低走,到30岁一事无成”的经历。
01
小琛困境
小琛在求学阶段履历风光,16岁便远赴美国读高中,并顺利考入全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期间每年都获得奖学金,甚至用3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原本需要4年的大学学业。
之后,她在美国继续深造读研,深入学习建筑。
从16岁出国到读研归来,整整8年,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总花销折合人民币大约268万左右。
然而,海外名校学成归来后,小琛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
25岁黄金年龄的她,第一份工作月薪只有1万2人民币。尽管她当时对自己有信心,相信以后会升职加薪,但工作一年后,她怀孕了,带娃1年后重返职场,又正赶上疫情爆发,她的薪资停留在了1万2,并且至今未变。
小琛感叹,海外求学花了将近270万,可是如今年薪却只有15万左右,即使不考虑通胀,也很难填平教育成本。
因此,她用“一事无成”来形容自己。
这一经历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许多留学生也发表了类似的感慨。
02
困境背后的多重因素
行业变迁
建筑行业从“黄金时代”跌落,疫情、地产暴雷加剧萎缩,岗位需求与薪资水平大幅下降。
个人选择与时机
职业上升期因生育中断,叠加疫情冲击,错失积累经验的关键阶段。
留学专业选择(建筑)与当前市场需求错配,行业红利消退。
教育投资与回报的落差
近300万留学成本与年薪15万形成“倒挂”,需18年才能回本(不计通胀)。
03
社会讨论与启示
小琛的经历引发对留学性价比的质疑,部分留学生面临薪资预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自嘲为“海归废物”。
时代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时代浪潮:行业兴衰、疫情等不可抗力重塑职业路径,如教培、地产、互联网裁员潮。
个人适应力:需警惕“路径依赖”,培养跨行业技能与抗风险能力。
留学不应仅视为“高薪通行证”,需结合兴趣、行业趋势及长期职业规划;家庭经济承受力与回报预期需理性评估。
总结
小琛的困境是个人选择、行业周期与时代变局的综合结果,反映教育投资需更注重前瞻性与灵活性。职业成功不仅依赖学历,还需适应变化、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