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韩克刚 来源:克刚知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19篇,又是一篇强调阅读在学生学习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文章!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现在的每一所学校,都非常重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是那些被称为“学困生”的学生们。我们通常采取什么措施?加班加点的补习,题海战术的伺候,小组合作的助力,家长们的费心劳神……似乎,强调阅读的观点和做法,真的凤毛麟角。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
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了。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比培养一个考高分的学生更重要,同样的,培养一个愿意用阅读去改变后进生的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学校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阅读在改变学习较差学生的过程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只有当学校和教师的认识共同的提升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去激励学生不断阅读不断探究不断积累,那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就不会那么让我们无从下手了吧!
那我们该如何下手呢?文中也给出了我们招法: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我们也都知道这是很艰难的一步,而且后进生往往阅读能力也是比较差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非常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的。
教师要有那种小火炖汤的精神,一步步的帮着孩子树立自信心,一步步的爱上阅读,打开兴趣的大门,而后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知识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慢慢地与那些学习快的学生缩小差距,甚至弯道超车。
怎么解决后进生的学习问题?老师们,法子已经有了,关键就看落实了,关键的关键,就交给时间去验证吧。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也是最温柔的治愈者。当教师真正将 “阅读改变学困生” 的理念落地生根,或许在最初的日子里,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成绩提升,学生的眼神里仍会偶尔闪过迷茫与畏缩。但请相信,每一次翻开书页时指尖的摩挲,每一段文字在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都在悄然重塑着他们的思维世界。就像破土而出的嫩芽,在经历漫长的黑暗蛰伏后,终将迎来破土而出的时刻,而阅读,就是滋养他们成长的春雨。
这需要学校构建起全方位的阅读生态。图书馆不应只是陈列书籍的 “藏经阁”,而要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知识乐园。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困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哪怕只是只言片语,都值得被珍视与鼓励;设置 “阅读打卡墙”,用可视化的方式记录学生们的阅读足迹,将点滴积累化作成长的勋章。
教师也应成为阅读的领路人,不仅要精心挑选适合学困生的科普读物,更要在阅读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引导他们在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家长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亲子阅读活动等方式,扭转家长 “唯分数论” 的观念,让他们明白阅读与成绩提升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建议家长在家中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放下手机,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在书页翻动间拉近心灵的距离。
当家长不再将课外书视为 “洪水猛兽”,而是与孩子一同探索书中的奇妙世界时,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滋养,更是家庭的支持与陪伴,这将成为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强大动力。
阅读对学困生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增长上,更在于重塑他们的精神世界。当学生在书中看到探险家不畏艰险征服高峰,看到科学家在无数次失败后终获成功,这些故事就像明亮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改变学困生的学习困境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期望通过几次阅读活动、几本好书就能创造奇迹,但只要持之以恒地播撒阅读的种子,用耐心与爱心浇灌,终有一天,这些曾经被贴上 “学困生” 标签的孩子,会在阅读的滋养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