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从蹒跚学步到背着小书包走进校园,我们心中充满了喜悦与骄傲。但与此同时,作为父母,我们心中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担忧——如何保护他们免受外界的伤害,尤其是那些狡猾的拐骗手段?
“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古训在孩子安全问题上尤为重要。我们不可能永远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孩子身边,因此,从小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会他们识别并抵御各种诱惑,是每一位家长必须上好的“安全第一课”。以下这些实用的防拐防骗招数,建议家长们耐心地、一遍遍地,用孩子能听懂、能接受的方式教给他们,并且,这堂课,您也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
一、 基础信息要牢记,关键时刻能救命
1.家庭信息:教孩子记住自己的名字、年龄、家庭住址,以及爸爸妈妈的姓名、手机号码。定期考考孩子,让他们在游戏中熟练掌握。
2.紧急电话:让孩子熟记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等紧急电话,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但也要告诉他们,这些电话不能随便拨打开玩笑。
3.安全人物:教孩子识别警察、保安、商场工作人员等穿制服的“可以帮助我们的人”。告诉他们,如果和爸爸妈妈走散了,或者遇到危险,可以找这些叔叔阿姨帮忙。
二、 拒绝陌生人,从“不”字开始
1.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告诉孩子,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有坏心,但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说的话。尤其是当陌生人试图用“我是你妈妈/爸爸的朋友”、“我带你去找爸爸妈妈”、“我这里有好玩的”等话术接近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2.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零食、玩具、游戏机……这些都是人贩子常用的诱饵。要反复叮嘱孩子,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都不能要,哪怕看起来再美味、再新奇。
3.不跟陌生人走:无论陌生人用什么理由,比如“带你看小动物”、“带你去一个很酷的地方”,或者声称是爸爸妈妈派来接你的,都不要相信,更不要跟他走。
三、 遇到危险怎么办?冷静应对是关键
1.不慌张,找“安全区”:如果和家人走散了,不要惊慌乱跑,更不要哭闹引起坏人注意。要站在原地,或者去商场服务台、警察局、银行等有工作人员和监控的地方等待。
2.大声呼救,吸引注意:如果感到有人在跟踪或试图强行带走你,要大声呼喊“救命啊!我不认识他!”、“我不想去那里!”,尽量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4.巧妙周旋,等待救援:如果不幸被陌生人控制,要保持冷静,假装顺从,记住坏人的特征(如身高、体型、口音、衣着),以及逃跑路线、标志性建筑等,以便事后警方调查。
5.“暗号”确认,保护自己:和家人约定一个只有你们知道的“安全暗号”。如果有人自称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或同事来接你,一定要他/她说出这个暗号,对不上号的,坚决不能跟他走。
四、 日常生活多提醒,安全意识植根心
1.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这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各种可能遇到拐骗的场景,比如陌生人递糖果、假装是熟人来接等,让孩子练习如何应对,思考最佳方案。
2.利用绘本、动画、新闻: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防拐防骗主题绘本、动画片,或者一起看相关新闻报道(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避免孩子过度恐惧),用生动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
3.约定“安全手势”或信号:比如,和孩子约定一个特定的手势,表示“我遇到了麻烦,需要帮助”,或者当孩子感觉不安全时,可以向你发出特定的信号。
4.教会孩子使用求助工具:比如,如果孩子会使用手机,要教会他们如何拨打紧急电话,如何使用地图找到回家的路。
5.强调“不”字的权利: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不喜欢、不愿意,他们有权利说“不”,即使是面对大人,也要尊重他们的感受。
6.保护个人隐私: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学校、班级、家庭住址等信息。在网络世界也同样重要,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过多个人信息。
五、 家长自身需警惕,家园共育保平安
1.言传身教,做好榜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展现出对陌生人的警惕性,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2.接送孩子要准时:尽量避免让孩子独自等待,减少被拐风险。
3.与学校老师密切沟通:了解学校的接送制度,确认可以接送孩子的人,并及时告知老师家庭联系方式的变更。
4.利用科技辅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孩子佩戴有定位功能的儿童手表或手环,并确保孩子知道如何正确使用。
5.不轻易“晒娃”: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孩子照片和信息时要谨慎,避免泄露过多隐私,比如孩子的全名、学校名称、具体地址等。
防拐防骗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反复地向孩子灌输。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安全知识融入日常点滴。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而是让他们学会识别风险,勇敢说“不”,并掌握在危险来临时保护自己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