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航
一名女生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张“清华大学奖学金100万元”的奖金牌,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堆成小山的百元现金……这是广西贵港一考生考上清华大学后,就读高中奖励100万元的颁奖现场。
别的不说,就这场面,就这视觉冲击力,足以拽人眼球、赚取流量,无形中为学校的招生营销拉满氛围。与其说这100万是奖励给学生的,不如说是学校招生营销的广告费。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规定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多年来,教育部也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或高分考生。目前,当地教育局已经通报涉事学校违规,指明其借机宣传炒作高考成绩。应当说,当地教育局的纠偏是理性的,也是职责所在。
虽然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是一所民办学校,学校花自己的钱奖励自己的学生无可厚非。该校招生办工作人员也表示,并非只奖励考上清华的学生,被985、211和“双一流”学校录取的学生都会获得相应等级的升学奖励。但暂且不说炒作高考成绩违规,将不同分数、考上不同院校的学生以奖金的方式分成三六九等,其释放出的评价导向是什么?是“分中自有黄金屋”还是“一分一个价钱”?这就又走向典型的唯分数论。
事实上,通过奖励高分生吸引尖子生就读,进而常年维持学校“出成绩”形象的宣传套路,早已被诟病。以往,类似的奖励还曾诱发过畸形产业链:尖子生考上名校后却选择复读,一些高中不惜重金“回购”尖子生,复读的尖子生来年再考上名校,又成为学校“美丽数据”的一部分。在这场“互利”循环中,看似考生和学校各取所需、彼此成全,却浪费了教育资源和招生名额,更让教育的初心变质。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以升学率、名校率为导向的功利化教育,绝不是现代化的教育。学校也该转变竞争思维了:与其宣传眼前的升学率,不如去讲述自己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了怎样的科学教育和心灵滋养,树立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事业观,步入社会后在各自领域发着怎样的光。毕竟,学校的根本职责是育人,评价自然不能以培养多少清北生为标准。
上一篇:“苏超”小课堂③丨“老三不让老四”,比赛队形知多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