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摘】《看见孩子》
循证育儿法的短视:只是暂时改变行为,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我热爱科学,也热爱实证研究。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大量科学文献都为各种行为矫正法提供了证据。父母们经常不解地问我:“你为什么要反对有数据证实能改变孩子行为的育儿方式呢?那么做怎么会是错的呢?”那么做并非一定是错的。不过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在于,关于行为改变的各种证据可能会让我们只看到眼前的所见,却遗漏掉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且,这类研究也有一些荒唐之处。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心理督导师曾经告诉我:“如果我想的话,我可以搞一项研究来论证某种方法能将问题行为减少100%!如果每当孩子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情,父母就打他一顿,或者让他到大街上睡一晚,那么我敢肯定,我的这项研究结果将是,几周后孩子们都变得更听话了。”当然,我的心理督导师肯定不是在为虐待孩子张目。他想表达的是,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看待数据,而借助恐吓和高压所引发的行为改变并不值得夸耀。循证育儿法常常根据行为是否改变来判断干预是否成功,它的首要着眼点是行为,所以仍旧是一种“唯行为论”。
在我看来,行为的改变并不足以证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果你的孩子不抢玩具了,可他却仍旧担心新来的妹妹会把他的整个世界毁掉,那么你帮助的其实并不是他,而是你自己,并且这样的改变也无法持续。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被看见,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那么激发了先前行为的感受就只能变得愈发强烈,直到有一天转化为另一种问题行为。太过专注于改变行为可能会侵蚀我们的人性,导致我们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