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专业,有“下架”也有“上新”。
日前,一年一度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正在进行。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布局急需紧缺专业,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支持高校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以及护理康养、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布局相关专业。
从智能芯片到深海深空,从新能源革命到数字中国,未来有哪些急需紧缺的专业?高校又将如何精准“造血”,补齐人才短板?
一直以来,专业设置、人才供给都存在与产业需求不对口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各省引导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向急需紧缺产业靠拢,例如湖南、安徽、河南都在专业设置工作中给高校开出新的“菜单”。
今年7月,湖南省发布《湖南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目录(2025-2026年)》,明确规定各高校须积极增设《目录》内的急需学科专业,且年度增设比例不得低于80%。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性开展此类目录制定的省份,湖南立足“4×4”现代化产业体系,细分16个产业领域,梳理70个急需学科,精准设置碳储科学与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慧农业、茶学等183个专业。
例如,针对现代农业这一湖南优势产业,湖南农业大学计划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更名为“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并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这些《目录》中提及的急需专业,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安徽则重点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十一大新兴产业设置专业。目前,安徽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达64.9%,较2021年提升24.9个百分点;服务新兴产业的新增专业点占比达82.2%;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专业点共计1846个……人才培养紧密跟进产业发展布局。
传统农业大省河南,也在向新兴工业、制造大省转型,在河南省的专业支持目录中,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装备、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成为“高频词”,而河南高校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122个专业。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飞行器运维工程、河南工程学院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都在支持目录之中。
虽然各省的重点产业各有差别,但通过整理安徽、湖南、山西、山东、河南、黑龙江、浙江、江西、天津、广东、河北11个省市教育厅2024年及2025年发布的本科专业引导发展名单、本省急需本科专业名单可以发现,部分专业出现频次高,成为各省市争相布局的“未来热门专业”。
整体来看,工学门类专业占比遥遥领先,在近500个急需专业中占比45%,其中“智能+”“智慧+”仍是专业设置的主流趋势。具体专业来看,储能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智能飞行器技术、智能感知工程是被最多省份急需的专业。
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之一,储能产业的人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在202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兴特色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是培养相关人才的支柱专业。根据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天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该专业获评A+。
荣膺全国第一的天津大学,用顶尖的平台资源、卓越的师资力量托举起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和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首批3所之一),整合化学工程、材料科学、能源动力、电气工程等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资源,天大打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培养体系。形成了以4名院士、20 余名国家级领军人才等为核心的团队,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实现100%大二进实验室,100%本科带薪实习的多种实践途径。而这一专业的布局发展也正契合了服务天津重点产业链。
被7省列为急需专业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核心专业之一,也是新兴产业催生下的热门专业新增专业,目前全国共有近百余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是该专业唯二获评A+的高校。
其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施“一条龙IC综合实验、一年工程实践、一次芯片流片”特色化教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为中国电科、华为、中兴等集成电路领域行业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培育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另一个获批A+、排名全国第一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也是陕西省急需专业。
各省急需专业目录发布后,高校迅速作出响应并制定增设计划。从已发布目录的11个省市高校近5年新增急需专业数量来看,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了37个急需专业,临沂大学新增31个,湖南工商大学新增23个。
制造类学科专业的建设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一个缩影。5年来,学校先后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视觉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智能科学与技术、智慧交通等一批本科新专业,其中2024年新增的智能视觉工程专业成为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唯一布点的新专业。
增设专业仅是起点,各省急需专业目录的发布,既响应当前产业需求,也前瞻未来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周期,专业布局的调整也不仅是专业名称的改变、课程数量的增减,也重塑着课堂内外的教学模式。这些急需专业只有最终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化,才能让人才切实对接当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