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来源:苗妈说亲子
题记: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也决定了他对待孩子的方式。”
当父母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时,就很难真正欣赏孩子,更难在亲子互动中给予孩子肯定、鼓励与信任。
不知不觉间,苗开学已过一个月了,这30天,是连轴转的高强度学习。
苗不止一次感慨:“高三和高一、高二真的太不一样了。”
她甚至打趣说教室里的空气都变了味道,想来是被周围同学们那股紧绷的压力感染了。
可比起学业的紧张,我更担心她偶尔闪过的不自信。
苗总说班里的男同学在数理化方面简直都是些大神。
她说妈妈你怎么不把我生得聪明些的。
看着苗偶尔闪过的不自信,我反思我在过往的教育中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
尤其是苗学钢琴的那几年,每次苗指尖磕磕绊绊地弹出错音。
我总会下意识地说:“你看涵涵弹得多流畅,人家一遍就能背谱。”
考试成绩出来,我也会问她:“你们班谁是第一名啊?你比他少几分啊?”
那时候总以为是在激励她,直到有一天她把琴盖重重合上。
红着眼睛喊:“妈妈,你要是觉得涵涵好,让她当你女儿好了!”
我才惊觉那些我以为的随意比较,早已在她心上划下了伤痕。
再后来导致她对钢琴的抗拒,说什么也不肯继续学琴了。
其实她那时候已经过了上音的九级,再练一年就是10级了。
但她说啥都不肯继续学了,或许是潜意识里怕了 “被比较” 的滋味。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父母的语言从来都是内心的投射。
那几年,我父亲病重,我被恐惧和疲惫压得喘不过气来,面对她偶尔的松懈和偷懒容易情绪失控。
那些脱口而出的指责,看似是针对她的不努力,实则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了她身上。
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随口的评价,都会成为她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
时光无法倒流,那些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只能化作如今陪伴时的警醒。
高三这一年,是我能完整参与她学习成长的最后一年。
明年这个时候,她就要背着行囊奔赴属于自己的山海了。
离2026高考剩下不到300天,我会时刻觉察自己的语言,不指责,不抱怨,用鼓励与欣赏陪伴她。
在她对着难题发呆时说:“宝贝,你愿意花时间钻研,已经很棒了!”
在她偶尔考试失利时对她说:“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妈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妈妈相信你一定行!”
毕竟,父母的嘴才是孩子最好的风水。
那些温润的、充满力量的话语,能在她心里种出自信的根。
让她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征途上,始终有底气相信自己。
当我们学会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用温暖的语言包裹孩子,她脚下的路自会越走越宽。
这话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我们时刻觉察自己的情绪、直面过往的伤痛,慢慢修复和重建。
当我们的内心变得更丰盈喜悦,才会真正欣赏并理解尊重孩子。
这一年,我不想做那个只盯着分数的家长,更想成为她疲惫时的港湾。
用耐心接住她所有的情绪,用鼓励激发她内心的力量。
让她知道无论结果如何,爸爸妈妈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毕竟,比起成绩单上的数字,一个内心丰盈、眼里有光的孩子,才是岁月给我们最好的答案,与所有高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