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很多家庭面临“幼升小”“小升初”阶段性的过渡时期。本期群聊,我们邀请家长和老师一同聊聊,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些成长中的“关卡”。
第一次送娃上小学的家长:
“亲子仪式”感觉很好
余女士:我觉得包书皮挺难的!哪些书包一层,哪些还得额外加个书套,都得一一确认。新生要准备的东西比想象中多,开学前一天我还在查缺补漏,突然发现原来成绩登记表和作业登记本需要家长自行购买,来不及准备。如果能有一份完整详细的“清单攻略”,大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陈女士:第一次当小学生家长,感觉比孩子还紧张。我对照学校发的清单,带孩子一头扎进文具店采购。在核对清单期间,女儿像个“小大人”一样提醒:“妈妈,尺子要买一边直边一边波浪线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不是我在陪她入学,而是她在陪我经历人生的又一次成长。就连包书皮都成了特别的“亲子仪式”:女儿小手按住课本,我撕膜、贴膜……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周女士(双胞胎家长):对我来说,第一次包书皮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要包双份!我花了三四个小时才搞定。不过,目前我们家更大的考验,是要努力适应每天做三餐和一天来回8趟的接送节奏。至于孩子是否适应,我和孩子爸爸觉得问题不大,只是双胞胎有时候在一起就比较爱讲话,虽然在学校同班但座位分开了,接下来在家写作业可能也得把他俩分开辅导才行。
第二次送娃上小学的家长:
凭借经验“丝滑”过渡
赖女士:兄妹俩在同个学校、同一栋楼上学,哥哥刚好可以带妹妹进校园,熟门熟路。妹妹比较“鬼精”,平时在家耳濡目染我们对哥哥的要求,做什么事她心里都比较有数。第二次当新生家长,我们根据经验提前安排学习了“幼小衔接”的内容;学习用品上除了新书包和文具盒,其他家里都有备用,无需额外采购,总体上可谓“丝滑”过渡。我们明确要求妹妹必须在课后延时期间完成所有课内作业,回家只做课外阅读、英语“打卡”等,如果一年级没把这个习惯养好,以后就很难调整了。
石女士:我们家老二是班级里年纪比较小的新生,担心他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提前安排学习了拼音、英语、数学100以内加减法和硬笔字。我们已经是第二次当一年级新生家长,比较有经验,准备也很充分,心态上也放松很多,更能用平常心看待孩子进入新阶段后遇到的各类情况,相信孩子能顺利适应。
初一新生家长:
担心孩子的适应能力
唐先生:开学那天送儿子去报到,看他背着比读小学时还大一圈的书包走进校门,忽然感觉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小学阶段的功课基本是我辅导的,孩子写作业有时候比较拖沓,现在上了初中,有些担心孩子会跟不上。
黄女士:孩子第一次离家住校,说实话,开学前我连续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反复翻看老师发在群里的每一条通知,生怕漏掉什么……当然,孩子长大了,这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对我们父母来说,何尝不是一场关于对孩子“放手”的历练呢?
支招
多倾听多鼓励
厦门市园南小学教师蔡巧娟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面临的环境、规则和要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一名小学生会带来长大的自豪感,同时也可能因陌生与未知而产生害怕和担心的情绪。她建议,家长先做好孩子的“情绪倾听者”,允许他“诉说委屈”、多聊“学校里的小美好”、相信他“能做到”;一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应鼓励孩子自己整理物品、实现阅读从“伴读”到“自主”的过渡;一年级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和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从以家庭、个人为中心转向以学校、集体为中心,在这个阶段,他们会认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家长可帮助孩子在包容中学会相处,若孩子暂时未交到好朋友也不必着急,可告诉孩子“慢慢认识,总会有喜欢和你玩的人”。
如何迎接“小升初”?厦门一中思明分校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苏婷婷给出建议,首先家长和孩子都要做好心态调整,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家长要避免焦虑情绪传递,多倾听、多鼓励,帮助孩子认识到初中是充满新希望的人生新阶段,只要肯努力,未来便有无限可能;其次,家长可着重帮助孩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孩子自己梳理知识脉络、整理错题本,同时要理解初中课程难度增大的客观现实,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和抗挫折能力。
家长在孩子尝试走出舒适圈、迎接新挑战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心理支持,做他们从容、自信迈向青春期的坚强后盾。
(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