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力求未来3~5年实现五大突破
开心田螺
2025-09-04 17:55:39
0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聚焦基础教育阶段,对高质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作出系统部署。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为何要专门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举措。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生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也对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提出新要求。当前山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正处于探索推进阶段,课程实施碎片化、应用场景浅层化、优质资源尚不均衡、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来破解。

“十大行动”立足山东省情教情,旨在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范式。这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十大行动”,山东将为学生提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和学习体验,为教师提供智能化教学支持,整体提升山东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

据介绍,“十大行动”设定多元化发展目标。经过3—5年努力,主要实现5大突破:课程体系全面贯通,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识课程开设率达到100%,实现高质量普及;教学形态深度变革,教师生成式AI工具掌握率达到100%,功能特色鲜明的AI实验室全域覆盖,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资源供给普惠共享,动态更新省级精品课程1000课时以上,布局100个左右区域性AI教育体验中心,乡村学校100%共享优质资源;人才素养显著提升,培养省级人工智能卓越教师100名左右、骨干教师2000名左右,省市县三级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全面建立;治理机制安全可信,校园AI安全防护与数据保护科学有效,建成200所左右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

记者了解到,“十大行动”的特色和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体现系统性。“十大行动”涵盖课程建设、教学革新、师资支撑、教研优化、设施配置、资源聚合、帮扶协同、评价赋能、安全应用、组织保障等10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系统。

体现创新性。方案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制发课程指导纲要;开发实验室建设指南;设立省级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推行“智能诊断+数据循证+人机协同”教研新范式;开展“AI+AI教育”研究;打造具备多模态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环境的一体化教学平台,等等。

凸显山东特色。方案充分结合山东省情:充分发挥山东“十强”产业优势,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联动;主动融入济青都市圈建设,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市域协作;布局打造区域性人工智能教育体验中心,加强优质资源均衡布局。

如何确保“十大行动”真正落地见效?据介绍,为确保“十大行动”有效实施,山东构建“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各级教育、网信、科协、工信、财政、大数据等密切配合,明确“省级系统布局、市域整体规划、县域特色实施、学校创新发展”四级责任主体。经费保障,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对农村、薄弱地区给予倾斜支持。机制保障,配套制定任务分工方案,将重点任务系统分解为具体工作,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定期调度进展情况。评估保障,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省级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质量评价和教学视导,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相信“十大行动”将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附文件原文: 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 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 鲁教基函〔2025〕47号

各市教育(教体)局,市委网信办,市科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大数据局: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精神,对标对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和《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鲁教数字〔2025〕2号)要求,决定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并提出以下意见。

总体目标是:按照“省级系统布局、市域整体规划、县域特色实施、学校创新发展”机制分层推进,用3—5年时间,建成一体化课程体系,丰富普适化教学资源,建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实现常态化教学研究,建立科学化评价制度,形成智慧化教学环境,人工智能教育在全省中小学高质量普及,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科技伦理意识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施课程体系筑基行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深入实施《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系统性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内容,科学提升占比与深度。支持中小学校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至少提供1个包含人工智能内容的课后服务项目。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校统筹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课时,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1—2年级每学年安排不少于6课时、3—9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普通高中将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必选内容,实现中小学生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面普及。制发《山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按照“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侧重理解应用、高中侧重创新提升”,增强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组织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教材。

二、实施教学模式革新行动。推进人工智能与全学科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支持自适应学习系统、AI导师应用,打造未来课堂新形态。鼓励中小学校应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业辅导,培育200所左右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加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AI试验场”资源使用力度,在山东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人工智能教育”专栏,指导中小学校创新性学习转化,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年均上传跨学科融合课例不少于6节。在省、市、县三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单设人工智能教育类别。省级每年认定200项左右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形成“基础+拓展+创新”三级精品课程库,服务支撑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三、实施师资队伍支撑行动。从信息科技、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支持中小学校通过公开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优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鼓励中小学校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技术企业专家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定期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实践。统筹开设通识类、学科类人工智能培训课程,分层次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培训,2027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利用3—5年时间,在中小学培养100名左右省级人工智能卓越教师,2000名左右市、县(市、区)级人工智能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其中乡村教师均占一定比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2个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研制教师素养数字“画像”。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和贡献纳入教师发展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成长发展。

四、实施教研生态优化行动。依托信息科技课程整合教研力量,设置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研员。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数智化教研网络,建立“线上教研社区+线下工作坊”双轨机制,开展有组织的人工智能教育教研。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教育规律,系统构建课程、师资、管理、评价等核心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类教研活动中的应用,推行智能诊断、数据循证、人机协同相融合的教研新范式。加强人工智能实践教学、“AI+AI教育”研究,引导教师、学生借助AI学习人工智能教育。编制中小学教师、学生人工智能必备素养手册。省级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教研课题,每年立项50个左右,推动产出一批国家级标志性教研成果。

五、实施设施配置提升行动。修订《山东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完善人工智能教育设施配置要求,明确新建学校配备标准。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2025年底前所有中小学校接入全省教育专网,“千兆进校 百兆进班”覆盖率达到100%。编制《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指南》,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符合技术要求、功能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语音交互、视觉辅助等设施配备。鼓励对智慧校园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人工智能学习空间,营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加快建设具备多模态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实践环境的一体化教学平台,支持学生开展从基础认知到创新应用的全周期实践。建立省级人工智能教育算力资源池,支持师生开展复杂场景下的AI项目实践。

六、实施资源共建共享行动。加强中小学校教育资源贯通,鼓励有条件的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结对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资源,支持运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榜提需求—高校院所和行业企业出方案—专家评议立项目”的“揭榜挂帅制”深化协同,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科普教育等提供支持。积极协调专家资源,采取校外导师制、聘任AI副校长等方式,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人才支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广泛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科技馆所、园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深入链接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通过科普阅读、家庭“AI实验室”等方式,提升学生人工智能基础认知。

七、实施区域协同共进行动。实施薄弱区域(校)帮扶计划,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市域协作—县域联盟—校际互助”帮扶机制。省级征集人工智能教育网络直播资源,常态化开展线上讲座,定期组织人工智能教育研讨活动,举办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评,引领带动薄弱区域(校)改进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汇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常态化更新并向辖区内中小学校公布;充分发挥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以及省级试点区、试点校引领作用,每年至少开展1次中小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案例、公开课、工作坊等交流活动,提升典型案例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行业企业对接联动,全省布局100个左右区域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验中心。

八、实施素养评价赋能行动。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实施效果、技术支持等,对区域、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自我学情诊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2026年起,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有效路径,强化“中学生脱颖计划”、“小院士”培养计划和各类比赛活动结果运用,组织有潜力的学生参加“齐鲁英才计划”、“齐鲁科学营”等,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人工智能科研课题研究实践。

九、实施应用安全护航行动。全面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安全管理能力。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教育、应用伦理教育作为通识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等研判,防范师生过度依赖、思维钝化等风险,增强AI幻觉甄别能力,持续提升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合规性与适切性。选用人工智能产品、服务时,确保在数据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符合法律法规。

十、实施组织机制保障行动。省、市、县三级教育、网信、科协、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大数据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联动研究和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组建山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省级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质量评价和教学视导。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对农村、薄弱地区给予倾斜支持。及时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做法,营造推动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山东省教育厅

中共山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大数据局

2025年8月31日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金晶生物】2026金晶生物高... 【金晶生物】2026金晶生物高中网课学习资料分享 金晶生物课程专注高中生物,尤其遗传学专题讲解深入,...
家在县城,孩子该怎么学好英语? 收到粉丝私信:孩子在小县城,怎么学好英语?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我家孩子虽然没在县城上学,但是也没...
省教育厅组织高校专家 赴粤东地... 南都讯 日前,为深入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学校美育质量,广东省教育厅组织...
杭州留学中介如何选择地址和邮编 杭州留学中介如何选择地址和邮编?杭州哪家中介申请香港研究生更靠谱?专注英国名校的中介哪家专业度更高?...
“一键回沪”的非遗奇妙夜!市民... “昨天我还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家里,今晚已经在上海的教室里学绵拳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首批留学生定制班9...
高考无人选择但就业率超高的5个... 高考中存在一些因传统观念、认知不足或行业特性导致报考人数较少,但实际就业率超高的专业,以下是其中五个...
读了大学,依然去当蓝领?Z世代...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大学文凭意味着体面工作和稳定的未来。可如今的就业市场,似乎正在颠覆这种想象。 一...
明确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的是九段... 划分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的是D、九段线。这条线也被称为“U形线”或“牛舌线”,是中国在南海主张领土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