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不只属于大中小学生。9月1日,青岛市市北区老年大学迎来新学年,教室里又恢复了欢声笑语。140余个班级陆续开课,近5000人次的“老”同学重返课堂。
9月1日一早,“老”同学们高兴地走进市北区老年大学。
当天,工作人员早早就位,提前在楼下引导学员们进校。一个假期不见,重聚的老同学们热情地打着招呼。
趁着上课前,大家相互交流着。“一个假期没大练,这音怎么都找不着感觉了?”“暑假跟孩子一块旅游,拍照、拍视频都是我来。”正式上课时,老人们则迅速切入认真模式。
“原来这些线谱,高音低音向上向下,都听不懂,学了一年,现在能弹五六首曲子了!”70岁的黄女士坐在古筝班教室,手指轻抚琴弦。“年轻时觉得这是大家闺秀才学的,现在圆了梦。”她笑着说,学古筝也是为了小孙女,“想培养孩子学个乐器,我就先来‘探路’,以后也好陪她一块练。”
和黄女士一样,不少老年人走进课堂,不只是圆“少年梦”,更是为融入时代、陪伴家人。
在形体芭蕾教室,71岁的王之淳是班上的第一位男学员,也是仅有的两位男学员之一。尽管自称“跳得不好”,他却坚持了四年。“老年人最怕什么?摔倒。练芭蕾形体能练肌肉、练平衡,这叫直接‘作用于身体’。”他说,到这个年纪,学习不为登台表演,而是“有益身心、有伴交流”。
芭蕾形体课男学员很少见。
教室里,老人们不仅是学员,更是老友。他们趁课间聊聊子女、谈谈近况,相约课后一同练习。
为不断满足老年人对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市北区老年大学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推出多元化“潮课”。新学年,除传统书画、舞蹈课程外,更新增手机摄影与微电影制作、AI应用等数字技术课程,吸引众多老人踊跃报名。
吉他课很受老人们欢迎。
走台步。
合唱班上认真唱歌的银龄学员们。
据介绍,该校目前已设立书法绘画、声乐器乐、信息技术等7大教学系,共140个班级,学员近5000人次。学校坚持以“文化养老”为主阵地,通过开设适老又时髦的课程,不仅回应了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成为他们融入数字时代、践行终身学习的桥梁。(半岛全媒体记者 曹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