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明明平时学习很认真,考试却突然掉链子;明明之前成绩稳定,最近却频频下滑。这种反复无常的成绩波动,让家长焦虑得失眠,甚至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商。但你知道吗?教育部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焦虑,而成绩波动往往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信号灯。
上周,我接待了一位妈妈,她愁眉苦脸地描述儿子小明的情况。小明每次考试前都会反复背书,但成绩总是忽高忽低,甚至出现"考试越努力,分数越差"的怪现象。更让她崩溃的是,孩子明明会做题,却在考场上手抖得写不完整。后来我们通过心理测评发现,小明的焦虑指数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他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不是他不努力,而是内心的恐惧让他无法集中精力。
另一个案例更让人揪心。小雨的妈妈发现女儿最近总是把作业本藏起来,成绩也从班级前十跌到二十名开外。当她追问原因时,小雨只是说"不想让爸妈失望"。直到有一次,小雨在深夜偷偷写日记,才道出真相:父母频繁的争吵让她感到窒息,每次考试都像在面对一场心理战役。这种隐性的家庭压力,往往比学业压力更致命。
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孩子出现成绩波动时,首先要警惕的是情绪状态。美国儿科学会指出,持续的焦虑会让大脑前额叶功能受损,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更关键的是,成绩波动往往伴随着自我认知的扭曲。很多孩子会把一次考试失利归咎于"我不行",却忽略了环境、方法等客观因素。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这样做:第一,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比如考试前后是否有明显的紧张或回避行为;第二,调整家庭氛围,避免将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第三,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用"你感觉怎么样"代替"你怎么又考砸了";第四,当发现持续波动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记住,成绩不是唯一答案,每个波动都是孩子未说出口的脆弱。别急着找原因,先看看孩子是否在无声地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