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新版教材将与同学们见面,此次教材更注重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方便大家利用暑假预习新学期内容,我们整理了 2025 新版苏科版八年级数学全册电子课本,以图片形式呈现,希望能为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提供助力。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八年级数学的函数部分以一次函数为核心(部分教材会涉及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初步应用),是学生从 “具体数值计算” 过渡到 “抽象变量关系” 的关键内容。这部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既包括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也涉及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
学习重点在于构建函数的 “基础知识框架”。首先是函数的基本概念,这是核心中的核心。要能区分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如时间、路程)和常量(如速度),理解 “变量是变化的量,常量是固定不变的量”,比如匀速行驶的汽车,路程 s=60t 中,t(时间)和 s(路程)是变量,60(速度)是常量。函数的定义要理解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 和 y,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 y 是 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其中 “唯一确定” 是关键,比如 y=±x 不是函数,因为 x=1 时 y 有两个值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也需掌握:列表法通过表格呈现变量对应关系(如工资表中 “工作天数” 与 “工资” 的对应);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表示(如 y=2x+3);图像法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一次函数是直线)表示,要掌握 “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其次是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与图像性质。表达式的一般形式为 y=kx+b(k、b 为常数,k≠0),其中 k 是斜率(决定增减性),b 是截距(决定与 y 轴交点);特殊形式是当 b=0 时的正比例函数 y=kx(是一次函数的特例,图像过原点)。图像性质是数形结合的基础,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只需确定两点即可画出);k 的作用体现在 k>0 时,直线从左到右上升,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k<0 时,直线从左到右下降,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增减性是核心);b 的作用是 b>0 时,直线与 y 轴交于正半轴,b=0 时,直线过原点,b<0 时,直线与 y 轴交于负半轴;还要了解图像平移中 y=kx+b 与 y=kx 的关系(上下平移,b 变化:上加下减)。
再者是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是,一次函数 y=kx+b 中,当 y=0 时,kx+b=0 的解就是函数图像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是,kx+b>0 的解集是函数图像在 x 轴上方时 x 的取值范围,kx+b<0 的解集是图像在 x 轴下方时 x 的取值范围(用图像解不等式是关键应用)。
学习难点在于突破 “抽象思维” 与 “综合应用” 的障碍。一是从 “数值计算” 到 “变量关系” 的思维转变,学生容易习惯 “已知数求结果”(如计算 3x+2 当 x=1 时的值),但对 “x 任意变化时 y 的变化规律”(如 y=3x+2 中 y 随 x 如何变化)理解模糊。突破方法是通过具体案例感知变量关系,比如 “打车费用 y(元)与里程 x(公里)的关系:y=5+2x”,分析 “x 每增加 1 公里,y 增加多少”,用生活场景理解 “k 的实际意义”(这里 k=2 表示每公里 2 元)。
二是数形结合的灵活应用(图像→性质→解析式)。难点之一是由图像确定解析式,已知一次函数图像经过两点(如 (1,3) 和 (2,5)),求解析式 y=kx+b 需要列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两点坐标),但部分学生容易混淆 “x 和 y 的对应关系” 导致方程列错,对策是牢记 “图像上的点 (x,y) 满足解析式”,代入时严格对应(x=1 时 y=3,即 3=k×1+b)。难点之二是由解析式分析图像特征,给出 y=kx+b 判断 k、b 的正负(如 “函数图像过第一、二、三象限,k 和 b 的符号是什么?”),需要逆向推理:k>0(过一三象限)、b>0(交 y 轴正半轴),结合起来过一二三象限,对策是画思维导图总结 “k、b 符号→图像经过的象限”,通过对比表格强化记忆。
三是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建模问题),学生常无法从复杂文字中提取变量关系,比如 “行程问题”“利润问题” 中,不知道如何用一次函数表示数量关系,或忽略实际问题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如 x≥0)。典型案例是某商店销售商品,每件成本 30 元,售价 x 元(40≤x≤60),每天销量 y=100-2x,求每天利润 w 与 x 的函数关系,关键是利润 w=(售价 - 成本)× 销量,即 w=(x-30)(100-2x),且需注意 x 的范围(40≤x≤60)。突破方法是先确定 “自变量 x” 和 “因变量 y”(明确谁随谁变化),找到题目中的 “等量关系”(如利润 = 收入 - 成本),写出解析式后标注自变量的实际取值范围(避免忽略 “x 不能为负数”“销量不能为负数” 等限制)。
四是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问题,将函数图像与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结合时,学生常无法将 “坐标” 转化为 “线段长度”,或不会利用几何性质(如三角形面积、等腰三角形性质)列函数关系式。典型问题是一次函数 y=2x+4 的图像与 x 轴交于点 A,与 y 轴交于点 B,求△AOB 的面积(O 为原点),关键是先求 A、B 坐标(A (-2,0),B (0,4)),再转化为线段 OA=2,OB=4,面积 = 1/2×OA×OB=4。突破方法是强化 “坐标→长度” 的转化(x 轴上的点纵坐标为 0,长度是横坐标的绝对值;y 轴上的点横坐标为 0,长度是纵坐标的绝对值),结合几何公式(面积、周长等)建立联系。
总结来看,学好函数的核心思路是理解变量关系,掌握数形结合。学习时要从具体案例(生活场景)入手,避免死记硬背概念;多画图、多对比(如画出 y=2x 和 y=2x+3 的图像,观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