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yre
当年,教我们语文的是大名鼎鼎的摘帽右派翁心惠老师。翁老师曾经是宁波市副市长,知识渊博,口才一流,不知何因,成了右派。听说翁老师曾经在建造宁海温泉工地劳动改造,摘帽后成了宁波一中高中语文教师。
翁老师在教毛主席的七律《登庐山》时,点名我解释“桃花源里可耕田”的意思。那时我喜欢文言文,无师自通地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学习《登庐山》前,看过课文下面的注释,因此知道这是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我不明白翁老师为何还要我来解释课本里有的内容,也许他顾虑自己是摘帽右派的身份,不愿意多说“封建”内容的东西,所以让学生来说?也许他是测试我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但是我不想说自己读过陶渊明的文章,也知道陶渊明在桃花源里耕田是喜欢的,不然以后就不会有《归去来兮》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辞赋和诗句。我也喜欢桃花源,但当时这是“封资修”的世外桃源,读这样的文章会受到批判。因此我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沉默许久才勉强答道:是在说桃花源可不可以种田。我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翁老师通过厚厚的镜片看了我一眼,才缓缓的命我坐下。他大概有点失望,在后来的讲课中显得无精打采,对桃花源的解说没有了从前讲课的精彩。
若干年后,我又读了《桃花源记》,想起翁老师提的问题,回忆当时为什么不肯说出自己对“桃花源里可耕田”的了解。陶渊明的桃花源里的人是“不知秦汉,无论魏晋”不问政治的古人,而我们是社会主义的现代人,要求我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绝对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再说陶渊明的桃花源也可以与当时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挂钩,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不愿意说出对“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真实想法,宁可被嘲笑,宁可让老师失望,也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其实那时的我十分向往田园生活。可是那个时代的田园生活很残酷,没有供应粮,没有工资,不能自食其力。所以再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也只能仰望,不敢去实践。
如今在老年大学我又遇到了陶渊明,我想对陶渊明说:在中国已经有无数个桃花源矣,请告之渔人,不必“处处志之”,如今有GPS、有“大数据”能定位桃花源的位置,有许许多多的先进技术,不仅仅是黄发垂髫,人人都意气风发,怡然自得。